提问

2018年银行违规放贷 合同是否无效?

2018-04-26
导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违法发放贷款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那么2018年银行违规放贷,合同是否无效?
  如果商业银行在贷款中明知借款用途,仍然同意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名义进行发放贷款,并以“还旧借新”的方式达到“短贷长用”的目的。商业银行的这种贷款方式其实是违反了《商业银行法》及有关贷款审查、审批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要求的。那么银行违规放贷,合同是否无效?由律师为您讲解详细内容。

  【典型案例】

  1、裁判要旨

  借贷双方均明知贷款主要用于远景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酒业公司的技改项目,但双方仍同意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名义进行发放,并以“还旧借新”的方式达到“短贷长用”的目的。上述情形违反了《商业银行法》有关贷款审查、审批的相关制度规定;该法属于金融行政管理性规定,眉山农行违规贷款系权利人疏于防范风险的行为,属于行政处罚的范畴,不属于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不影响合同效力。本案借贷双方以此种方式进行贷款,系双方真实自愿的结果,上述借款合同对当事人均具有拘束力。

  2、案情简介

  2003年8月起,四川省眉山市东方贸易有限公司、远景集团公司陆续与眉山农行签订多份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合同。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眉山农行与远景集团公司分别签订14份借款合同。上述14份合同签订后,眉山农行向远景集团公司划款14笔,共计本金7350万元。2005年6月19日,双方签订《最高额抵押合同》为上述借款合同担保。2005年至2006年期间,眉山农行与远景集团公司又签订一份借款本金为1000万元的《借款合同》和一份借款本金为800万元的《借款合同》,并分别签订《抵押合同》为两份借款合同设定担保。

  眉山农行依据上述16份借款合同,向远景集团公司提供借款共计本金9150万元。远景集团公司尚欠眉山农行借款本金9147万元及利息。

  2006年10月10日,农行省分行对眉山农行发出《关于对四川远景实业集团公司9147万元贷款风险分类调整的批复》,将远景集团公司9147万元贷款风险分类调整为可疑类贷款。眉山农行贷前调查报告及审贷会记录内容均反映,本案所涉贷款系主要用于远景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酒业公司的投资发展。

  2008年4月2日,因欠款纠纷,眉山农行向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远景集团公司立即偿还眉山农行借款本金9147万元及利息。远景集团公司提起反诉,请求确认本案所涉全部《借款合同》无效。

  3、判决结果

  1、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眉山农行关于由远景集团公司偿还借款本息的诉讼请求本院依法予以支持。远景集团公司不服判决提起上诉。

  2、最高人民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裁判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关于借款合同的效力问题。涉案十六份借款合同均为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原审判决认定合法有效正确。从借款合同签订的背景看,借贷双方均明知贷款主要用于远景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酒业公司的技改项目,但双方仍同意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名义进行发放,并以“还旧借新”的方式达到“短贷长用”的目的。眉山农行采用该种贷款方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五条有关贷款审查、审批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要求;而该法的这类规定系金融系统行政管理性质的法定情形,不影响借款合同的效力。原审判决认定借款合同合法正确,应予维持。本案借贷双方以此种方式进行贷款,系双方真实自愿的结果,上述借款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均具有拘束力。远景集团认为一审法院对上诉人、被上诉人长期习惯性做法和双方当事人其他形式的约定等事实均未查明,主张借款合同无效,进而免除其担保责任的上诉理由,缺乏法律依据,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律师意见】

  律师认为,《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有关合同无效情形的认定情况主要是适用于从事民事活动的主体以及以全国人大及国务院制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商业银行法》虽然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发布,但是其制定的意义更多的体现在有关商业银行审查、审批贷款管理方面的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商业银行的审慎监管,以实现我国金融系统交易的安全性。

  《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等,并实行分级审批,若商业银行违反该法规定,人民银行可以按照《商业银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该法的这类规定系金融系统行政管理性质的法律规定,属于银行内部行政处罚的范畴,不属于《合同法》有关认定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所以,商业银行违规贷款系权利人疏于防范风险的行为,属于银行内部行政处罚的范畴,不属于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

  【法律依据】

  《合同法》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商业银行法》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

  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

  来源:网络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删除。

最新博文

更多>>

最新法律资讯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