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不同酬可以先和公司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去公司所在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情况属实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1、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同工不同酬,即使不是在事业单位而是在民营企业中,其同工同酬的请求若诉诸法律也不会得到支持。在司法实务中,劳动者要想获得同工同酬的工资,就必须举出有利证据。因同工同酬原则本身较抽象和笼统,在界定实际情况时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劳动者除了要证明与要求同工同酬者是从事的是同一种工作及各自的工资差别外,还要举证自己与要求同工同酬者付出了等量的劳动和取得了相同的业绩,这就比较困难。很多劳动者因为举证困难,而承担了败诉的不利后果。
2、遇到同工不同酬的状况时,劳动者可先和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的结果不服,劳动者可在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劳动者认为自己的报酬违反了同工同酬原则时,有权向仲裁或启发部门申请裁断,如果某劳动者的具体报酬与当地同类岗位大体一致,相差在合理范围之内,同时也不存在重大误解或者欺诈胁迫,就可以认为不违反同工同酬原则。
1、影响社会稳定;
同工不同酬现象,会造成很多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出现,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不利于发展,对于国家来说,更加不利于长治久安。
2、违反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在相差悬殊的同工不同酬之中,“公平正义”却受到严重破坏。
3、有悖效率至上理念;
同工不同酬不但违反法律的规定,也违背了“以人为本”和“效率至上”的先进管理理念。这种用工方式短期内能为用人单位减少费用支出,却无益于用人单位事业的长远发展。
四、同工不同酬的解决办法有哪些
1、立法上提高针对性;
虽然目前我国涉及同工同酬原则的法律法规不少,但是普遍比较空泛,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在立法上要提高针对性,也可以用案例的形式推动同工同酬原则的贯彻。
2、从技术层面推动职位评价;
企业薪酬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保证内部公平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薪酬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进行职位评价,即把公司内部不同职能的职位放在相同的评价标准下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确定不同职位的薪酬标准,从而保证同工同酬。
3、加强执法监督;
虽然在同工同酬问题上,法律存在针对性不够的缺陷,但是更为关键的是政府有关部门执法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