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婕(化名)会永远记得,这个9岁的秋天。
父母获罪入狱,她跟谁生活成了难题:明明还有姑舅叔姐,却没人愿做主收留她;明明有各级关注,却给不了她一个真正的家。她从一个人家到另一个人家,从一双手被挪到另一双手中,不知道明天在哪里……
目前,小婕户籍所在的街道经协调后,已为孩子落实入学和住所。但对孩子最重要的监护权问题,依然还在协调落实中。
小婕的遭遇,也让我们深思:任何社会都难免出现个别家庭功能失调的现象,一旦严重到亲子关系无法稳定维持的情况,就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得不到有效保护,社会各界的关爱可以为这些孩子带去温暖,但却无法代替稳定而长期的抚育、监护及教育。他们需要的,是特别的保护和协助。
——亲爱的孩子,我们能为你做什么?
【故事追踪】
哪位亲戚可以托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9岁的三年级女孩小婕,原本住在浦东新区,父母常年以来无固定职业且居无定所。小婕从出生后就跟着父母辗转于不同的小旅馆里,但她品学兼优,还是少先队中队长。
今年初,小婕的父母双双被判刑入狱,刑期长达10年。审判庭上,父母当庭把小婕托付给了孩子的大姑姑,小婕随后与姑姑、奶奶生活在一起。但到了8月底,曾患精神病的大姑姑病情复发,不久,奶奶也过世了,小婕被家住苏州的一位舅舅接走,但舅舅明言“只能暂时接纳”,亦没有主动解决其上学等问题,原来准备升三年级的小婕失学了。
小婕户口所在的徐汇区长桥街道办事处闻讯后,第一时间派人去苏州接回了小婕,并为她办理了低保和就近入学手续。但在为孩子找监护人一事上,街道却犯了难。
长桥街道办事处袁副主任和同事们几经梳理,终于明晰了小婕的家庭网络: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均已过世。父亲这边,小婕有一位伯伯两位姑姑,母亲这边,小婕有三位舅舅和一位与她同母异父的姐姐。街道干部分别去两所监狱询问小婕父母的意见,问起哪位亲戚可以托付,两人答复:很难。
母亲坦言,与孩子的三位舅舅极少交往,托付的可能性不大。街道试着联系其中一位,得到的答复是:妻子说,孩子进门,我俩离婚……父亲这边情况也类似,兄弟姐妹间失去联系已久,好不容易回忆起一位亲属的电话,街道干部们打过去,查无此人。
可能性最大的,是小婕同母异父的姐姐。25岁的姐姐刚刚结婚,与公公同住一间一室户,小夫妻俩只能打地铺。而且,两人工资不高,生活捉襟见肘。这样的条件下,即便勉强接受孩子,也确实难以保障她的学习和成长。
小婕由居委干部轮流照顾一段时间后,如今,她暂时“固定”住在一位居委干部家中。本想做好事的干部遭到了不少非议。有人说她做这事是想出名,还有人议论,政府给孩子的补助都被她拿了……这位干部对这些风言风语没太当回事,但其中一句提醒却让她有了担心——“万一孩子在寄居期间出现点意外,你不是监护人,能负得起责吗?”
为孩子找一个新家?收养比想象中复杂
如果小婕的亲属都无意或无力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到底谁能担起这个职责?
在走访了街道、民政、司法等各个部门后,记者发现,这一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按照《民法通则》第16条第1、2款,对监护人有详细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还规定了第四种监护人:“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由组织担任监护人吗?小婕的父母入狱前没有固定单位。而孩子户口所在的居委干部也坦言,在实际操作中有难度,因为居委会不仅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也没有专业的机构和管理人员。市民政部门虽然下属有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和福利院,但小婕的情况,既不属于流浪儿童,也不能算作孤儿。
——能否为小婕找一个新家?确实,得悉小婕的故事后,不少爱心市民曾表达希望收养小婕的意愿。然而,根据我国《收养法》规定,未成年人的收养应由符合条件的送养人送养。小婕的父母健在,且目前并无这方面意愿,所以也不符合规定。
——在为小婕奔走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也曾有过这样一个设想:由小婕的姐姐担任法定监护人,社会组织行使具体监护职责,比如可以让小婕住在公立养老院,由社区志愿者负责接送孩子上学。这样的做法,固然能解决一时的住宿问题,却也存在诸多隐患,非长久之计。
最近,在街道干部们的劝说下,小婕的父亲在狱中给自己的哥哥姐姐各写了一封信求助。“我们目前计划两方面同时进行。”长桥街道办事处袁副主任说。一方面,市妇联、市民政局、长桥街道协同小婕的姐姐所在街道争取再进行多方沟通,考虑由政府出面予以一定帮助,让姐姐担负起小婕监护人的责任。同时,希望通过公安部门的协助,找到孩子的伯伯和另一位姑姑。“我们希望能尽快在亲属间进行协商,早日为小婕确定监护人。”袁副主任说,“此外,我们也做好了照料好孩子的准备,尽心尽力,把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