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19年如何认定脱逃罪?脱逃罪如何处罚?

大律师网 2019-03-29    100人已阅读
导读:众所周知,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从羁押、刑罚执行场所或者押解途中脱走的话就构成了脱逃罪。脱逃罪是指犯罪分子在监狱服刑期间,违反监狱管理的制度,离开监狱的一种犯罪行为。那么,如何认定脱逃罪?脱逃罪如何处罚?越狱罪与脱逃罪有什么不同?以下内容由大律师网小编为你整理,欢迎阅读。

如何认定脱逃罪?

  (一)客体要件。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

  对犯罪嫌疑入、被告人、罪犯进行拘留、逮捕、羁押、监管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施加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法律强制措施,是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同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司法机关司法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接受司法机关依法对其所采取羁押、监管,是犯罪嫌疑入、被告人、罪犯必须遵守的义务。如其不遵守义务而脱逃,就直接破坏了司法机关的监管秩序,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活动。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逃离羁押、改造场所的行为。

  羁押场所主要是指看守所。改造场所主要指监狱、劳动改造管教队、少年犯管教所等。另外,押解犯罪分子的路途中,也应视为监管场所范围。行为人的逃跑方法有使用暴力脱逃与未使用暴力脱逃两种,未使用暴力脱逃,是指行为人寻找机会,创造条件,乘司法工作人员不备而逃跑。使用暴力脱逃,是指行为人通过对司法工作人员施以殴打、捆绑等暴力行为,或者威胁、恐吓等胁迫行为,而摆脱其监管控制。从人数上看,有单个人逃跑的,也有数人共同逃跑的。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脱逃,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脱逃的形式属于量刑情节。但是,如果脱逃中犯有重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的,应按处理牵连犯的原则,从一重罪处罚。对于多数人集体脱逃的,应按共同犯罪论处。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依照本法与刑事诉讼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

  1、依法被拘留、被逮捕的未决犯;

  2、已被判处拘役以上刑罚,正在劳改机关服刑的已决犯。

  只有上述两种人才能成为本罪主体。被行政拘留或劳动教养的人逃跑的,不构成本罪。 被错抓、错判的人,独立实施脱逃行为的,不构成本罪。但可以以参与其他人脱逃行为的方式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即行为人脱逃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羁押与刑罚的处罚。如果没有逃避羁押或刑罚处罚的目的,则不构成犯罪。例如,犯人获准回家办理丧葬事宜,确实因故未能按时返回监狱,就不能视为脱逃罪。

脱逃罪如何处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一十六条 【脱逃罪;劫夺被押解人员罪】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脱逃罪,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脱逃的场所既可以是看守所、监狱,也可以是其他临时关押场所或者押解的交通工具;其次,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罪犯、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其他主体不构成本罪;第三,认定脱逃罪的既遂与未遂,应以行为人是否逃出了监管人员的控制范围为准,已逃出的是既遂,未逃出的是未遂。如果行为人只逃出了监管设施但没有逃脱监管人员的控制仍应按未遂处理。

越狱罪与脱逃罪有什么不同?

  本罪与脱逃罪在形式上都表现为在押的犯罪分子逃离监管、羁押场所。

  (一)行为方式不同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并且一般是使用暴力手段,公开与国家专政机关对抗;而脱逃罪在客观方面往往采取秘密逃跑的方式。

  (二)行为人数量不同

  本罪是多数在押犯勾结在一起,在首要分子的指挥、策划下,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体逃跑越狱的行为。而脱逃罪一般只是个别犯罪分子单独的逃跑行为。

(编辑:橙籽伢)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