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网络谣言的法律界定是什么?

大律师网 2024-03-31    100人已阅读
导读: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不实信息,对社会公共秩序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其法律界定主要涉及信息的真实性、传播的故意性以及造成的社会危害性。

网络谣言的法律界定是什么?

网络谣言的法律界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规定,如果个人或组织故意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公众,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或者损害他人名誉、财产等合法权益,可被视为网络谣言行为这可能涉及到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等刑事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了诽谤罪,对于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构成诽谤罪。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了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等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可以处以警告、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

3.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虚假信息的内容。

故意编造并传播假信息,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故意编造并传播假信息可能会触犯多个法律法规,主要涉及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如果故意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这可能导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以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3.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公民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编造并传播的假信息侵犯了他人名誉权,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请注意,具体法律责任的承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司法机关依法判断。

网络谣言是被严格禁止的,不仅因为其可能引发的社会混乱,也因为它可能侵犯到个人的合法权益网络用户在发表信息时应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避免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对于遇到的疑似网络谣言,公众也应保持理性,积极核实信息,并向有关部门举报。

温馨提示:想要了解更多法律知识?关注大律师网,3万+注册律师每天为您提供实用的法律干货。遇到棘手的法律问题?点击一对一快速咨询律师,他们将从专业角度为您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