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刑法第227条规定罪名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大律师网 2024-04-13    100人已阅读
导读:刑法第227条主要涉及的是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该罪名的立案标准通常包括伪造或变造的国家有价证券的数量、金额,以及是否有实际的销售、使用行为等。

刑法第227条规定罪名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7条的规定,伪造、变造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里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是立案的关键标准,但具体数额需要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来确定。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7条:伪造、变造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具体的立案数额标准,如无明确法律规定,一般会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案件的具体情况,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刑法第227条所涉罪名是否包括未遂犯或共犯情形?

根据刑法的规定,每一条罪名都可能涉及未遂犯和共犯的情况,除非法律有特别的排除规定。刑法第227条主要规定的是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这一罪名不仅惩罚实际实施了上述行为的犯罪人,也可能会涉及到未遂犯和共犯。

1. 未遂犯:如果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按照刑法的原则,这种情况下可以认定为未遂犯,仍然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2. 共犯:如果有多人共同参与了上述犯罪行为,即使每个人的具体行为不同,只要他们的行为对整个犯罪行为起到了协助、促进或者共同决定的作用,那么他们都可以被认定为共犯,同样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刑法第227条所涉罪名确实包括未遂犯和共犯的情形。

刑法第227条中的犯罪主体应具备什么条件?

刑法第227条主要涉及的是侵犯著作权罪的相关规定。根据这一条款,犯罪主体主要是指实施了侵犯他人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行为的自然人或法人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作品,制作、出售假冒其署名的作品等。

在刑法中,犯罪主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年满16周岁:根据刑法的基本原则,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以上,除非法律规定14至16周岁的人对某些特定严重犯罪也应负刑事责任。

2. 心理能力正常:犯罪主体需要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精神健全,无精神病或其他影响刑事责任判断的疾病。

3. 主动性行为:犯罪主体必须是故意或者过失实施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如果是被动或者被迫的行为,可能不构成犯罪。

4. 对犯罪行为的认知:犯罪主体需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且有可能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7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

(四)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同时,刑法第17条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以及第14条、15条关于故意和过失犯罪的规定,也是判断犯罪主体是否成立的重要法律依据。

对于刑法第227条规定的罪名,是否达到立案标准,不仅要看伪造、变造的有价证券的数额,还需要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其他相关法律规定来综合判断。在实际操作中,应由公安机关、检察院等执法部门依据具体情况和法律条款进行判断和处理。

【温馨提示】以上是关于“刑法第227条规定罪名的立案标准是什么”的解答,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如果您需要更深入的法律咨询,请登录大律师网进行在线咨询,我们的专业律师将竭诚为您服务。祝您一切顺利!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