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没有主观危险性。因此,从主观方面来看,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并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虽然预见到但轻信能够避免,所以并不具有主观危险性。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行为。它与故意犯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犯罪的故意。故意犯罪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而过失犯罪则缺乏这种主观上的故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
【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过失致人死亡: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其他过失犯罪:对于其他类型的过失犯罪,如过失致人重伤、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等,量刑标准会根据具体的犯罪行为和危害结果来确定。一般来说,过失犯罪的量刑会比故意犯罪轻,因为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较小,行为人并非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三十五条
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以上是关于“过失犯罪是否有主观危险性?”的详细内容,大律师法务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其他详细的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咨询大律师网,这里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律师来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