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紧急施救致人死亡要负责吗?

大律师网 2025-07-04    100人已阅读
导读: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他人身处险境,伸出援手是人性善良的体现。但不少人在紧急施救时会心存顾虑,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受助人伤亡,自己需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对于紧急施救应遵循的原则,很多人也并不清楚。接下来,小编就从法律层面深入剖析这两个关键问题。

紧急施救致人死亡要负责吗?

  在紧急施救过程中不幸导致受助人死亡,责任的判定并非简单一概而论,而是需依据具体情形,严格对照相关法律条款来确定。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一法律条款的设立,旨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鼓励民众在他人遭遇危难时,勇敢地伸出援助之手,消除救助者对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后顾之忧。

  然而,若救助人在施救过程中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则另当别论。

  所谓故意,是指救助人主观上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受助人造成损害,却积极追求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重大过失则表现为救助人严重违背了一个正常理性人在相同情形下应有的注意义务,例如完全无视基本的急救常识,进行明显错误的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救助人可能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触犯刑法,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等相关罪名,面临刑事处罚。

  至于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需由司法机关综合考虑施救时的紧急程度、现场环境、救助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

紧急施救原则是哪些?

  紧急施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救助行为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1、确保自身安全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精神,在紧急救援过程中,施救者有义务先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因为只有施救者自身安全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实施救助行动。例如,在火灾现场,施救者不应盲目冲入火海,而应先观察火势和现场环境,选择合适的救援方式和路线。

  2、及时性原则

  紧急情况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每一秒都可能关乎受助人的生命安危。因此,施救者应在发现紧急情况后,迅速做出反应,尽快展开救助行动。比如,在发现有人溺水时,应立即呼救并寻找合适的救援工具,尽快将溺水者救上岸。

  3、科学施救原则

  施救者应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根据受助人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救助方法。例如,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对于骨折的患者,应避免随意搬动,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