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九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公路上非法设卡、收费、罚款和拦截车辆。
此条款明确禁止未经行政许可的收费行为,而村民私设关卡收取停车费,无论是否位于公路范围内,均因缺乏政府物价部门或交通管理部门的收费许可而构成违法。2025年多地司法实践中,法院均以未取得收费行政许可为由,判定村民收费行为无效,并责令退还违法所得。
农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用于非农业建设,如修建停车场等,且土地用途变更需依法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的收费行为,不仅因土地违法而无效,更因缺乏合法经营场所而丧失收费基础。
经营者收费必须明码标价,否则构成价格违法。村民收费时如果未公示收费标准、依据及监督电话,直接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经营者有信息披露义务,村民未履行上述义务的收费行为,可被认定为欺诈或强制交易,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面对村民乱收费行为,消费者及监管部门可通过以下法律路径维护权益。
行政投诉与执法介入
市场监管部门有权对违规收费行为进行查处,包括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消费者可提供收费凭证、现场照片等证据,要求部门介入调查。
收费行为涉及威胁、辱骂等暴力手段,消费者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对涉事人员处以拘留或罚款。
收费区域涉及农用地,消费者可向自然资源部门举报违法用地行为,要求责令恢复原状并罚款。
民事诉讼与证据固定
消费者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返还费用并赔偿损失。诉讼关键在于固定证据,包括收费凭证、现场录音录像、证人证言等,以证明收费行为的违法性及因果关系。
当消费者因乱收费行为遭受紧急损失,如车辆被扣押等,可向法院申请先予执行,要求村民立即停止收费行为并返还车辆。
刑事追责与警示
当收费行为伴随威胁、辱骂等暴力手段,可能触犯强迫交易罪或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是司法对非法经营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总而言之,村民乱收停车费现象的治理,需以法律为基石,构建行政监管+司法保障+社会监督的协同机制。对消费者而言,增强法律意识、主动维权是遏制乱收费的第一道防线;对监管部门而言,强化执法力度、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是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