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高考不小心把他人答题卡损坏了会受到什么处罚?

大律师网 2025-06-09    100人已阅读
导读: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核心机制,其公平性与严肃性关乎千万考生命运。若考生因疏忽损坏他人答题卡,虽主观上无恶意,但客观上已破坏考试秩序、侵害他人权益。此类行为不仅可能引发考场混乱,更可能对被影响考生的成绩造成不可逆损害。大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高考违规行为”的相关问题。

高考不小心把他人答题卡损坏了会受到什么处罚?

  考生因疏忽损坏他人答题卡,可能面临取消成绩、禁止考试及民事赔偿等处罚,具体需结合行为性质与后果判定。

  1.考试违规处理: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六条,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考试材料的行为构成考试作弊,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但若损坏行为系过失(如误撕、泼洒液体),需结合监考人员判断。例如,2020年河南平顶山一考生因情绪失控撕毁他人答题卡,被认定为考试作弊,取消全科成绩。本案中,若考生因疏忽损坏答题卡,监考人员可能先启用备用答题卡,并要求考生书面说明情况,后续根据《办法》第九条,视情节轻重决定是否取消成绩。

  2.民事赔偿责任:若过失损坏导致他人经济损失(如需重新打印答题卡、延误考试时间),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需承担侵权责任。例如,2021年某考生因打翻水杯浸湿他人答题卡,法院判决其赔偿被影响考生交通费、误工费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5000元。

  3.真实案例:2022年,某考生因笔误划破他人答题卡,监考人员及时更换备用卡并延长被影响考生答题时间。事后,考试机构认定该考生无主观恶意,未取消其成绩,但要求其书面检讨并承担备用卡印刷费用。

  法律依据: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六条:考生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在考试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六)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者考试材料的。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九条:考生有第六条、第七条所列考试作弊行为之一的,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高考作弊被抓会受到什么处罚?

  高考作弊严重破坏考试公平性,损害其他考生权益,我国法律对此类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处罚措施涵盖取消成绩、禁考及刑事责任。

  1.取消成绩与禁考处罚: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六条,携带具有发送或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如手机、智能手表)进入考场,无论是否使用,均构成考试作弊,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若作弊行为情节严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九条,教育行政部门可责令其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例如,2021年某考生因携带手机进入考场拍摄试题,被取消全科成绩并禁考两年。

  2.刑事责任追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组织考试作弊、非法出售或提供试题答案、代替考试等行为构成犯罪。例如,2020年湖北某中学教师陈某组织高考作弊,非法获取试题并传递答案,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二万元。若考生代替他人考试或使用作弊器材,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3.其他法律后果:作弊行为将被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影响未来升学、就业及职业资格认证。例如,某考生因高考作弊被取消入学资格,且其作弊记录被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导致后续求职受阻。

  法律依据: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六条:考生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在考试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四)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九条: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组织考试的教育考试机构工作人员在考试现场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并终止其继续参加考试;组织考试的教育考试机构可以取消其相关考试资格或者考试成绩;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在考试过程中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以上则是关于“高考违规行为”的详细内容,大律师网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大律师网的在线律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