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高考个人信息安全指南请查收

大律师网 2025-06-10    100人已阅读
导读: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了,学生终于可以好好的休息一阵子。但是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个关键时期,编造各种“走捷径”的谎言,以此来骗取钱财,窃取考生的相关信息。本文将从个人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为大家详细解读骗子们常见的手段,擦亮眼睛天上不会掉馅饼!

高考个人信息安全指南请查收

  一、常见骗局

  1.骗局1:“内部指标/补录名额”

  诈骗分子伪造“教育部红头文件”,声称有所谓的“内部录取名额”,要求支付“保证金”,诈骗钱财。

  真相:高考招生严格执行公开政策,不存在“内部指标”!

  2.骗局2:“奖学金提前发放”

  诈骗分子会冒充学校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为由,借邮件、短信等方式要求提供银行卡信息或支付手续费。

  真相:奖学金由学校官方渠道发放,不会索要手续费!

  3.骗局3:“大数据志愿填报VIP服务”

  诈骗分子声称可以收费提供“精准志愿推荐”,实际是骗钱后拉黑。

  真相:志愿填报应参考官方发布的指南,警惕高价“保过”服务!

  二、防护建议

  1.警惕“高科技作弊”骗局

  诈骗套路: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小广告等渠道兜售所谓的“作弊神器”,声称能帮助考生“轻松通过考试”。

  真相:这些设备要么是骗钱工具,诈骗分子收款后消失,要么是违法器材,进入考场时即被抓,考场全程监控+信号屏蔽,任何作弊行为都难逃监管,不要心存侥幸。

  2.准考证、身份证切勿随意晒

  不要在社交平台晒准考证、身份证、考生号等信息,即使打了马赛克也可能被技术手段还原。

  3.警惕“高考大数据”钓鱼网站

  非官方渠道的“高考志愿预测”“分数线查询”等链接,可能窃取考生信息或植入恶意程序。

  正确做法:仅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学校官方渠道查询信息,避免点击陌生链接、扫描陌生二维码。

  4.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考生和家长应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

  定期参加信息安全培训或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定期更新密码

  对于涉及个人信息的账号和密码,应定期更新并设置复杂度较高的密码。

  避免使用简单易猜的密码或在不同账号上重复使用同一密码。

  6.关注官方通知和公告

  密切关注教育部门、学校等官方渠道发布的通知和公告,及时了解高考相关政策和动态。

  对于任何涉及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或疑虑,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咨询或举报。

高考结束注意事项

  一、成绩查询与复核

  1.关注官方时间节点

  及时查看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成绩查询时间(通常为6月下旬),避免错过关键信息。

  提前熟悉查询渠道(如官网、APP、短信通知),确保网络环境稳定。

  2.理性对待成绩

  成绩公布后,无论结果如何,保持冷静,避免因情绪波动做出冲动决定。

  若对成绩有异议,需在规定时间内(通常为1-3天)提交复核申请,注意材料提交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二、志愿填报策略

  1.科学规划志愿

  数据参考:结合往年录取分数线、位次表及招生计划,合理定位目标院校和专业。

  梯度设置:采用“冲、稳、保”策略,避免志愿填报过于集中或盲目冒险。

  专业选择:综合兴趣、就业前景、学科优势等因素,避免仅凭热门程度或他人建议做决定。

  2.警惕填报陷阱

  拒绝“内部指标”“低分高录”等虚假承诺,所有录取信息以官方平台为准。

  谨慎对待“志愿填报辅导机构”,避免泄露个人信息或支付高额费用。

  三、身心健康管理

  1.调整作息与饮食

  逐步恢复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或暴饮暴食,保持身体状态稳定。

  适度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跑步),缓解长期备考的压力。

  2.调整心态

  允许自己释放情绪(如与朋友倾诉、写日记),但需避免过度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若出现持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家人支持。

  四、安全防范要点

  1.个人信息保护

  妥善保管准考证、身份证等重要证件,避免随意拍照上传至社交平台。

  不轻信陌生电话或短信中的“查分链接”“录取通知”,谨防诈骗。

  2.人身与财产安全

  外出旅行或聚会时,选择正规场所,避免单独前往偏僻区域。

  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不酒驾、不疲劳驾驶。

  防范网络诈骗,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泄露银行卡信息。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