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医疗事故怎么维护权益?

大律师网 2025-06-19    100人已阅读
导读:医疗事故纠纷中,患者权益的维护需依托法定程序与证据规则,而医疗事故鉴定则是明确责任归属的核心环节。我国法律为患者提供了行政调解、司法诉讼等多元化救济途径,同时通过技术鉴定制度确保医疗行为的专业性审查。下面小编将从维权路径选择与医疗事故鉴定程序两个维度,解析患者权益保障的法律框架。

医疗事故怎么维护权益?

  当不幸遭遇医疗事故,患者应立即着手维护自身权益。

  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时收集并妥善保存各类证据至关重要,病历资料便是其中的核心。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等,这些详细记录着患者整个医疗过程的资料,是后续维权的重要依据。

  收集证据后,患者可尝试与医疗机构进行协商。与院方的沟通应秉持理性、冷静的态度,清晰地表达自身诉求,要求院方对事故原因、责任归属等作出合理说明,并就赔偿事宜展开讨论。

  若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患者可依据《条例》规定,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由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查、调解。当然,患者也有权选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借助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在此过程中,需注意收集并整理因医疗事故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失等相关证据,以增强诉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医疗事故如何鉴定?

  医疗事故鉴定遵循以下法定程序:

  1. 鉴定启动

  医患双方协商一致后,可向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或省级医学会申请首次鉴定;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的,可申请中华医学会进行再次鉴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一条)。鉴定费用由申请方预付,最终由责任方承担。

  2. 鉴定内容

  鉴定机构需审查医疗行为是否违反诊疗规范、是否存在过失、过失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及参与度。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三十六条,鉴定结论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至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3. 证据效力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属于民事诉讼中的“鉴定意见”,需经法庭质证后方可作为定案依据。若患者对鉴定结论存疑,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申请重新鉴定,但需提供证据证明原鉴定存在程序违法、依据不足等情形。

  此外,患者有权在鉴定过程中查阅、复制病历资料,医疗机构若拒绝提供或篡改病历,法院可直接推定其存在过错(《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