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是至关重要的,它时刻把握着金融行业的命脉。但是,由于当下越来越多不良贷款现象的出现,使得金融行业正处于风雨飘摇中,这也号召着银行的管理者要改变方针、调整政策,重新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铺好一条全新的道路。面临如此严峻的国内形势,我国金融行业如何在险境中求生将是在解决不良贷款的前提下,根据国外着手贷款不良的经营手段,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一项新的政策方针。
一、经济体系方面
1、造成国有银行贷款不良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国有企业体制
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体制落后,产品质量、产品结构与国际市场脱轨,从而无法快速适应经济快速转变的局面造成了一系列的亏损。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本质上都归属国家,而国有企业又是国有银行的主要债务人,这就造成了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在产权上的模糊化。产权上的模糊化使得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的无限化,也就进一步导致贷款利率持续攀升,这就增加了企业在按期还贷方面的难度,造成一系列借钱不还现象的不良循环。在提倡经济制度改革的当下,许多国有企业在收购、关闭、兼并、破产、租赁、承包的过程上大范围地逃脱贷款债务。
2、投融资制度存在的局限
一方面,我国企业在特殊的经济市场中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对象一般都是银行,这就使得银行在贷款的同时也要承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我国的投资模式一直是以政府组织立项目、通过计委的审批经过后,再由银行和财政贷款或投资来达到目的。银行作为该项目的投资人或贷款人将时刻承担着企业无力偿还的风险,倘若一旦失败,银行将不得不负起全部的经济费用,这一大笔的费用往往给予银行沉重的打击。然而,银行的主要损失体现在贷款的本息难以收回、处置贷款不良的经济成本和负责追讨不良贷款。
二、银行内在因素
1、银行在经营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缺陷
经营体系的良好运行在降低贷款不良所带来风险的前提下,更有助于银行整体机制上的稳定实行。虽然国有银行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改造,但其深根蒂固的缺陷依旧是存在的。一是银行内部的管理控制不完全,使得内部权责不清晰、人力资源分配不均。比如,贷款负责人员因为本身的原因,一味地追求效绩,从而对贷款的管理和规范操作松懈,为不良贷款提供了可趁的纰漏;二是政府对国有银行的过多干涉,使得银行不能完全按照自身的需求得到全面的发展,相关活动的实施受到了限制,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从而使得银行摆脱不了不良贷款的阴影。
2、贷款管理及风险意识薄弱,银行的防范措施较弱
我国国有银行贷款意识薄弱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具体的分类评估标准。国有银行在其贷款的标准上因为种类繁多,概念模糊,凡是注重经验和感觉,这就造成了分工上的随意性以及贷款上的不确定性;二是国有银行对于贷款信息的掌握不深化。对申请贷款的人了解不具体、认识不到位、核实不认真,就造成了不良贷款上的风险性及盲目性。所以,增强贷款管理的具体方式是控制和缓解不良贷款。
3、贷款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科学管理方式并非相互统一
不良贷款是否得以很好的管理和控制客观上与其工作人员的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多数情况下,因为工作人员本身素质的低下,如不能严格执行贷款的相关手续来审批贷款致使银行的管理理念无法真正意义上地融入实践中来,这就给不良贷款提供了机遇。我国银行只有加强其贷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有助于贷款的有效、安全、科学实施。
三、银行外在因素
1、政府干预
政府的干预一直以来是国有银行所面临的挑战。在经济快速膨胀时期,政府采取打压贷款的宏观调控措施;而在社会供不应求或经济萧条时期下,政府已以刺激经济的方式来达到贷款的目的。
2、社会的信用环境
自改革开发政策的实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金融意识、商品意识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却是越演越烈。再加之,我国本身社会体制下的信用度不高,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无法同步,人们在注重利益的同时往往遗忘了信用制度的存在,从而导致了个人及企业违规操作现象颇多:逃债、虚假信息等等,产生了不良反响。
3、金融监督管理能力不够
从1984年我国银行实施中央银行的权利以来,监督管理能力一直很薄弱。特别是对于我国复杂的国情而言,我国银行的大部分业务都受到了政府的干预,使得我国金融管理制度在其根本上就呈非科学性和不公平地状态,这就造就了不良贷款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