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农村社会保险常见问题解答

大律师网 2015-01-31    0人已阅读
导读:摘要:编辑为你整理农村社会保险的常见法律问题,感谢您的阅读。老农保缴费如何转成新农保我村一些村民曾参加了老农保,新农保政策实行后,他们又参加了新农保,老农保缴费如何转成新农保?已参加原农村养老保险未到领

  摘要:编辑为你整理农村社会保险的常见法律问题,感谢您的阅读。

  老农保缴费如何转成新农保

  我村一些村民曾参加了老农保,新农保政策实行后,他们又参加了新农保,老农保缴费如何转成新农保?

  已参加原农村养老保险未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的人员,自新农保政策实施之日起均按本规定的缴费标准缴费,到达领取养老金年龄时,按新政策计发养老待遇。原缴费年限可与新政策实施后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原缴费金额低于现行缴费标准的,按现行缴费标准折算缴费年限。新农保试点启动时,原已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 60周岁且已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继续领取原个人账户养老金,享受基础养老金。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能否继承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遗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公民的房屋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图书、文物等其他收藏,法律允许公民拥有的生产资料,公民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以及法律规定可以继承的其他合法财产等。养老金是可以作为公民的遗产进行继承的。但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养老保险合同中指定受益人的,由受益人取得养老保险金。如果合同中没有指定受益人的,保险金可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其继承人取得。

  继承养老保险金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投保人在交费期间身亡的。投保人个人交纳全部保险费退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另一种是投保人在领取养老金期间身亡的。我们知道,投保人领取养老金,期限为10年。领取养老金不足10年身亡者,其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储存额中个人交费额的余额,可以一次性退给其法定继承人;无继承人或无指定受益人者,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支付其丧葬费用。因此子女有权利继承领取其父母的养老金。这里的养老金是作为父母的遗产由其子女继承的。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如何处理

  城市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应按规定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可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参保范围,通过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对城市规划区外的被征地农民,凡已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和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要按有关规定将其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

  有些城市已经推出被征地农民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模式上实行社会个人统筹与账户相结合;在筹资机制上采取个 人、村集体、街道、区市共同负担;在参保资金来源上,被征地农民和村集体的交费主要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巾列支;街道补 助从土地收益或社会保险储备金中列支。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标准是被征地农民男60岁,女55岁。

  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如何安排

  土地是农民最古老也最基础的自我保障手段。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土地由于各种需要而被国家征用。为了保证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生存和生活,国务院多次下文要求各地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必须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及时足额支付被征地农民相应的补偿费用,并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善后安置工作,保障其长远生计。

  此次《社会保险法》中也对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安置问题作了原则性规定: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按照国务院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纳人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而各地在实践中也纷纷出台地方性法规对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进行保障。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差异也较大。但在养老保障方面,各地在整体体系构建上则具有一定的共性。

  总体来说,对于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各地基本参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模式,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国家、集体、被征地农民三方共同缴费的养老保险模式。通常,各地会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障基金或养老基金,费用来源主要由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款、村集体组织的缴费和政府财政拨款补贴构成;同时为被征地农民建立个人账户,农民的缴费以及一定比例的集体缴费都会被划人个人账户,其余部分纳入统筹账户,个人账户部分可以继承。凡自愿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障制度或养老保险的,可选择相应的缴费档次一次性支付保费,缴费档次一般与到达养老年龄后的待遇相对应,缴费越高,领取待遇越高。缴付保费并达到养老年龄的被征地农民就可以依法享受养老待遇。

  在一些地区,对有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则将其安排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而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推广,被征地农民也在符合条件时也可以被纳入新农保。对于不同制度间的衔接和转移接续,各地制定有相应的办法,其基本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安置待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最新法律资讯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