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甘肃省金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金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大律师网 2015-01-31    0人已阅读
导读:发布部门: 甘肃省金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永昌县、金川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中央、省属在金各单位: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的《金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
发布部门: 甘肃省金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永昌县、金川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中央、省属在金各单位: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的《金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予以批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金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序言
  “十一五”时期,是金昌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时期。金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定了“十一五”时期金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是促进“十一五”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金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甘肃省“十一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
  第一部分 基本现状和形势
  一、现状与评价
  “十五”期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保持了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了覆盖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体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总体上保持了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城乡就业
  “十五”期间,坚持把扩大就业和控制失业纳入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摆在了突出位置,制定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就业总量逐步扩大,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劳动力供给比较充足。“十五”期间,全市16-60岁劳动人口从2000年的30.96万人,增加到2005年末的32.56万人,增长5.1%,增加1.6万人,年均增长1.02%。其中城镇劳动人口17.46万人,农村劳动人口15.2万人,结构比为53.46:46.54。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市就业人员从2000年的25.91万人增加到2005年末的26.85万人,增加0.94万人,增长3.6%,年均增长0.72%。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十五”时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2001年至2005年,全市输转劳动力33万人次,创劳务收入7亿元。其中2005年输转7.6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35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了5.16万人和2.05亿元,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职业教育培训取得成效。“十五”期间,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2.5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74万人(次),创业培训0.1万人(次);有1.33万名农村劳动者接受了转移就业培训;共有0.51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比“九五”末的0.4万人增长28%。技工学校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1200人发展到2005年的5500人,培养11.5万名合格的中、高级技能人才。
  (二)社会保险
  “十五”时期,各项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框架,完成了“两个确保”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的历史性任务,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稳步增加,基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支付更加规范,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参保覆盖面稳步扩大。2005年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81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0.23万人,增长1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96万人,比2000年略有下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2001年的5.8万人增加到2005年末的7.3万人,增加1.7万人,增长26%;工伤保险于2005年启动实施,参保人数0.14万人。
  ——基金征缴显著增长。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金征缴额分别从2000年的1963万元、909万元增加到2005年末的4585万元和1686万元,分别增长134%和86%;医疗保险基金征缴从2002年的5273万元增加到2005年末的6852万元,增长24%;2005年工伤保险基金征缴7.8万元。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末,全市有4271名企业离退休人员享受基本养老金,比2000年增加1769人;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巩固在100%,每月人均基本养老金779元,比“九五”末增加167元,增长率为27.29%全年累计为3664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631万元,月标准由125元调整提高到215元。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平均支出水平从2002年的人均3662元提高到4186元。
  ——社会化管理取得进展。到2005年末,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5%,其中社区管理率达65%。
  (三)劳动关系
  “十五”时期,劳动关系调整和劳动争议处理步入法制化轨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逐步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在企业普遍实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稳妥推进,工资分配调控制度得到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初见成效,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各类劳动争议得到妥善处理,保持了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劳动合同管理得到加强。“十五”末,全市各类企业已签订劳动合同职工6.89万人,劳动合同签订率91%。其中国有企业职工签订4.59万人,签订率97%;非国有企业签订2.3万人,签订率80%。有54户企业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集体合同。
  ——工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十五”期间,建立了劳动力市场106个职业(工种)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警预报制度,实行了劳动工资综合配套改革,职工工资水平随国民经济增长而增长的机制初步建立,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0393元,平均工资年均增长8%。
  ——争议案件处理能力增强。5年来,共调解处理劳动争议申诉案件589件,为双方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200多万元,按时结案率100%。
  (四)法制建设
  “十五”期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检查用人单位6308户(次),办理立案案件317件,受理群众举报投诉1726件,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3.12万份,为劳动者追发工资待遇726.58万元,查处取缔各类非法职业中介机构21个。
  (五)基础建设
  劳动保障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各项社会保险经办业务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信息网络投入运营,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新“三化”建设全面推进;全市10个街道、36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劳动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加强。
  二、面临的基本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在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既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将面临着更为良好的发展机遇、更为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成分及就业形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复杂化、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城镇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将面临“五大挑战”:一是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带来了城乡劳动力结构的大调整,对就业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三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需求与原有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对深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四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的二、三产业,这些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五是劳动关系趋于多元化、复杂化,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加,对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出了新的挑战。
  综合分析“十一五”时期的基本形势,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将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
  (一)城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劳动力依然供大于求。“十一五”期间,全市劳动人口增长将大于就业人口增长速度,就业压力仍然很大。预计“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给增加约3.04万人,到2010年适龄人口将达到33.21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资源约18.11万人,农村约15.1万人,而此期间能增加就业岗位约1.8万个,动态缺口约1.24万个,每年的失业人员在5100人左右。
  ——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表现为“两个不足”,即“高中端劳动力供给不足、低端劳动力需求不足”。能够适应岗位要求,具有高技能的专业劳动力不足,而劳动力供给主体的大量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不能满足新兴就业领域的要求,导致低端劳动力就业竞争激烈,中高端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城镇失业人员规模增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结构呈现多元化态势,除体制转轨和企业改组改制遗留的老失业群体外,新成长失业人员,享受低保人员、残疾人以及大中专毕业生、事业单位改革产生的富余人员都将成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困难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将成为新的重点和难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全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0.9%;初中文化程度的8.29万人,占54.5%;小学文化程度的4.78万人,占31.4%;文盲、半文盲0.48万人,占3.16%。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就业需求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需要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少,缺乏二、三产业就业的技能,大多只能从事收入较低的重体力劳动,难以从事收入较高的技能性职业,转移就业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最新法律资讯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