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锡政办发[2007]25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发改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制订的《无锡市“十一五”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二月十二日
无锡市“十一五”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是我市实现富民强市、巩固和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成果,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编制和实施无锡市“十一五”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对推动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宜人新无锡,加快实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期间无锡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我市的劳动保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劳动保障厅的正确领导下,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劳动关系、提高劳动者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就业结构得到改善,就业形式日趋灵活,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基本确立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就业增长和控制失业纳入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小额信贷、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免费职业介绍与培训等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鼓励大中型国有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无锡特色的就业政策体系,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十五”期末,全市从业人员289.20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到135.52万人,比“九五”期末分别增加68.10万人和60.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7%以内。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1.8:55.1:33.1,与“九五”期末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10.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增加7.0和3.9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达到71.55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60.7万人。积极创新就业机制,扶持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小时工等弹性就业,并通过劳务派遣、非正规劳动组织等形式,为灵活就业提供服务,灵活就业人数逐年增加,社区公益性岗位及灵活就业人数达到7.2万人。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基本形成,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实现了市、市(县)和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就业服务机构信息系统的联网。以公共职介机构为主导的各类职介机构迅速发展,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力价格形成和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加快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政策和服务环境显著改善。
(二)职业培训事业快速发展,劳动者素质结构有较大改善
进一步健全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创新了职业技能鉴定模式,加快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取得了职业培训事业较快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达到50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7.8万,创业培训5000人,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17万人。技工教育事业成效显著,技工学校年平均招生突破1万人,在校学生规模超过3.8万人,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9%以上,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比重分别达到了23%和45%,形成了一支培养能力强,多层次、有特色的技工学校队伍。职业技能鉴定拓展创新,进一步完善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创新了高级技师社会化鉴定模式,扩大了职业技能鉴定覆盖范围,鉴定人数达到了11.5万人, 10万人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型人才结构明显改善,加大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高技能人才总量扩大到了3.6万人,初、中、高级技能等级构成比例从“九五”末的39:55:6优化到33:55:12。
(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基金运行情况良好,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覆盖范围扩大到城乡各类用人单位,参保对象覆盖到了全体劳动者。形成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保合一,征缴基数统一、征缴方式统一、征缴管理统一的单位申报、社保经办机构审核、地税部门征收的社会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初步实现了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基本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险体系。遏止了“九五”期间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收支严重失衡的状况,社保基金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走上了良性运行的轨道。基本养老保险在覆盖城镇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基础上,参保范围拓展到乡镇范围各类企业,参保对象扩大到灵活从业人群。启动实施了新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规划,初步搭建了递进式、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框架。医疗保险在省内率先解决了困难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医疗保障,实现了农村大病合作医疗向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平稳过渡和衔接。失业保险较好地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率先全面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的并轨。在城镇各类企业中全面实施了工伤和生育保险统筹。
到“十五”期末,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2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0.8万人,失业保险90.8万人,工伤保险85.2万人,生育保险82.2万人;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了72.8万人、89.3万人、24.8万人、85.2万人、82.2万人。基金收支规模大幅增加,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五大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9.6亿元。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为775元,比“九五”期末增加212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17万人,被征地农民已实施基本生活保障44.47万人,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3.77万人,覆盖率达72.2%。
(四)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初步建立,劳动关系逐步理顺
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基本形成,推进集体合同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加强对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终止或解除各环节的管理,促进了劳动合同履行质量的不断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逐年提升,到“十五”期末达到94%。积极指导用人单位运用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手段,依法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基本理顺了国企改革、改制中各类人员的劳动关系,保持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十五”期间,全市国有企业改革改制1013家,理顺劳动关系23万人,分流安置职工10万人。
(五)工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推行“富民工程”,职工收入稳步提高
初步构建了以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企业人工成本预警预报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的法制框架基本形成;改进和完善了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办法,实行了所有内资企业都能适用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积极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完善了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资增长的决定机制,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加快了工资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了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加大了对克扣和拖欠职工工资,特别是无故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行为的监督执法力度。“十五”期间,“富民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职工收入得到较大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6万元,年均递增16.4%,比“九五”期末增加1.35万元,增幅112%。
(六)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行政执法监督逐步规范,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不断完善
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全面走上规范,市、市(县)区、镇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初步形成,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检查用人单位2.75万户,共受理群众举报投诉1.67万件,立案查处0.63万件,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53.72万份,为劳动者追发工资、经济补偿金等12167.5万元,有力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
不断深化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改革,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实行了兼职仲裁员制度,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的仲裁员队伍,不断完善、规范办案流程,提高办案质量,有效地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达94%。
(七)加强劳动保障能力建设,构建劳动保障网络体系,积极推进金保工程建设
以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按照强化服务功能、下移工作重心、推进社区功能建设的思路,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属地化管理工作机制,在搭建信息化网络平台、启动“金保”工程的基础上,将社保登记、申报、缴费等各环节的管理服务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进程,不断完善社区在提供保障供养、服务解难、精神慰籍等各方面的功能。两市(县)七区的23个街道和63个乡镇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更具开放性和高效性的管理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金保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对整个劳动保障系统的职能、业务进行了规范和整合。
二、“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面临的形势及挑战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事关450万无锡人民的民生之本(就业)、民生之安(社会保障)和民生之源(社会分配),全面把握“十一五”期间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正确分析无锡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对谋划“十一五”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面临的形势
1.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裕无锡,对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
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