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西宁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西宁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二月六日
附:西宁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西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计划的决议
(2007年1月25日西宁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三次大会通过)
西宁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经过审议并根据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批准《西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西宁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市人大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两个关键,扎实进取,狠抓落实,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1.61亿元,增长14.5%,超过年度计划0.5个百分点。其它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市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2.38亿元,增长5.6%。一是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按照“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制定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完成了100个村庄的建设规划编制;开展了17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完成投资4300万元。二是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产量达到 24.28 万吨,油料产量9.03万吨,蔬菜产量 38.29万吨,肉类产量7.13万吨。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年落实订单农业91万亩,建成日光节能温室4000栋,特色及经济农作物种植比重达到72%;贩运、育肥出栏牛羊135万头(只),新建各类牲畜暖棚3000栋,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2%;新培育龙头企业27家。四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1.5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1元,增长13.82%,为历史较高水平。五是坚持开发式扶贫,年内解决了3.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六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哈门、中岭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完工,解决了49个村、5.2万人、5.3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完成村庄道路硬化建设612公里。
(二)工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10亿元,同比增长25.5%,超过年度计划0.5个百分点。一是园区建设和发展明显加快。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理顺了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加强了园区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引进和实施。2006年东川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甘河工业园新入驻企业33户,完成工业增加值20.38亿元,占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52%,园区经济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围绕延伸产业链和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水平,以铝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藏毯、民族服饰等绒毛纺织,牛羊肉加工、乳业、中藏药等高原动植物特色资源加工,硅材料等新材料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全年共有118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57个项目建成投产。三是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2.45亿元,增长25.9%,实现利润26.11亿元,增长1.13倍。四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了一批载能工业项目的技术改造,依法关闭了一批粘土砖厂。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04亿元,增长21.98%,超过年度计划4.98个百分点;其中市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68亿元,增长23.61%。一是积极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加强了招商引资和政府信用平台建设,全年依托城市建设融资平台落实到位资金27.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南北过境公路、青藏花园路、南山路改造等工程全面竣工;完成了青海藏毯展览中心改造和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建设;大南山绿色屏障绿化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七水厂一期、昆仑大道景观改造、建国南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二是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了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单晶硅、复合肥、高纯硅铁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落地”。全年共引进省外资金46.3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23亿美元,分别增长100.3%和162%。
(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15亿元,增长20.1 %,超过年度计划5.1个百分点。一是抓住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3.0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74亿元,增长21.59%。二是在假日经济的带动下,消费逐步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51亿元,增长14.5%,超过年度计划1个百分点。三是市场物价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四是物流、商贸餐饮等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启动了朝阳物流园区和一批商贸专业市场建设。全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31.38亿元,增长10.4%。
(五)加强了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载体功能明显增强。一是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加快实施“扩市提位”战略,海湖新区核心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征地拆迁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下一步开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完成了北山特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规划的编制,开展了移民安置试点等前期工作。二是继续加大了城市道路、河道综合治理、城市绿地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完成了26条城区道路建设和6公里的城区河道治理;建成昆仑大道、八一路等景观林带,新增园林绿地216.6公顷、公共绿地44.6公顷;实施了一批城市主要街道的景观亮化工程。三是加强了城市管理。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认真落实了区域环境卫生责任制,加大了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加快了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打击破坏公共设施违法犯罪专项活动,解决了一批影响市容市貌的突出问题,城市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有效,全年新增就业人数2.1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4%。调整了低保和养老金发放标准,全年全市共有2.84万户、7.14万人享受低保。突出抓好社会稳定工作,建立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解决了一批企业改制、征地拆迁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35元,增长11.16%。二是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成了行知小学、树林巷小学,西宁九中等66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完成了花草制种基础研究、藏成药剂型改造等科技项目25项;中古友好眼科医院、仁济医院建成运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前三年实现了全面覆盖;“三台合一”指挥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三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总人口212.7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5‰以内。
2006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城乡居民收入偏低,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保障、就业安居、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措施
2007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确定的全市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低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按照市委的总体要求,强化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开工建设盘道水库灌区一期工程;加快北川渠等重点灌区改造和人饮安全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万亩,解决4万人、3.5万头(只)牲畜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抓好农村道路建设,做好372公里的县乡公路建设工作,完成114个行政村的村道硬化任务。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年内新建4000栋日光节能温室和3000栋畜棚,完成6217座沼气池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围绕产业抓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高原动植物资源,努力发展壮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生产基地建设,2007年马铃薯、油菜、蚕豆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50万亩和20万亩,沙棘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特色优势及经济农作物种植比重达到73%以上。以天露、高原绿色等龙头企业发展为依托,新建7个奶源试点示范养殖基地和8个肉牛养殖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快火烧沟养殖基地建设和“西繁东育”项目建设。2007年全市贩运、育肥出栏牛羊140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54%以上。三是积极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藏毯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
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