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关于印发《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大律师网 2015-01-31    0人已阅读
导读:各市、劳动局,杨凌示范区人事劳动局:根据《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我厅编制了《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

各市、劳动局,杨凌示范区人事劳动局:

  根据《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我厅编制了《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已经厅务会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二00一年五月十五日

  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把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系统地纳入了国家和我省“十五”计划纲要,为劳动保障事业绘制了新的蓝图。今后五到十年,是我省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全面加快发展的崭新时期。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全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对我省在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特制定《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五”计划纲要》。

  ------"九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劳动保障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省"九五"计划的各项主要任务已基本 完成,劳动保障事业得到了显著的进展。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就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劳动者正在由"单位人" 向"社会人"转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全省城镇企业有219万职工和76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养老保险,有160万职工参加了基本 医疗保险,有258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实行了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惩戒直管理,税务征收社会保险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在全国率先达到100%;企业 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职工实际工资年平均增长5.3%,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 导线制度基本建立,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实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初步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 道;地方劳动保障立法工作明显加强,全省县以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普遍建立;劳 动保障各项基础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劳动保障事业在"十五"期间既有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使我省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扩大就业、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等能有一个较好的宏观环境。当前,劳动保障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城乡就业压力增大,结构性失业突出;劳动力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仍存在障碍;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与科技进步和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不相适应;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快速增加对社会保险基金压力很重,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缺口较大;企业工资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复杂化。
  -----推进全省劳动保障事业在"十五"期间大开发,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痒痒遵循市场经济和基本规律,立足于西部大开发这个基本省情,以大力开发和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为中心,以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推进劳动保障法制化、信息化建设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促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全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西部大开发要求的劳动保障制度,使全省劳动者得到较为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十五"期间力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新安排城镇就业人员150多万,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0多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基本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五"期末,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法律规定的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基本形成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新格局,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年均增长5%左右;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保持劳动者关系的和谐稳定;形成比较健全的地方劳动保障法规、规章体系;建立完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的信息化。
  -----实现"十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积极扩大就业,建立完善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

  -----在西部大开发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把扩大就业的依托点放到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第三产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通过转变就业观念,落实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鼓励各市(地)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 位,对特困群体人员进行托底安置;结合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扩大就业的总体目标,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劳动就业制度的推行与此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就业形成。

  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允许劳动者在其就业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内退出社会劳动,之后再继续参加社会劳动。允许职工在参加继续教育、照顾家庭成员等情况下,实行阶段性就业。

  大力开展非全日制工作、临时性工作、季节性工作、小时工作等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等弹性就业形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空间,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有效缓解就业矛盾。

  要把阶段性就业制度和弹性就业形式用地方法规确立起来,制定相关的劳动标准,规定基本的劳动条件,提出相适应的劳动报酬指导线,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险政策,保护阶段性和弹性就业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社区服务业作为今后几年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攻方向,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城镇社区实现就业。

  -----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全面落实《陕西省劳动力市场条例》、劳动和保障部发布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的各项规定,加快全省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 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大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 务;建立并完善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在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延 安、榆林、铜川、商洛等10个市(地)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中心,并建立省级劳动 力市场监测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使劳动者通 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历史机遇,争取国家坚持 在省 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基础上投资建设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西北劳动力市场;规范民办职 业介绍机构等就业服务组织;在劳动力市场中引入市场价格决定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 劳动力资源配置、工资形成和劳动力流动中基础性调节作用。
  -----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搞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多渠道促 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充分发挥我省驻外地劳动服务站的中 介功能,加强同兄弟省市的沟通与联系,搞好劳动输出协作,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经 济发达的省、区乃至国外合理有序流动;围绕山川秀美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 就业;积极鼓励农村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建立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的双向流动就业机 制;建立健全乡镇劳动就业服务机构,逐步把劳动保障工作向乡镇延伸。
  ----积极协调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增加促进就业及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为扩大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

  -----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中,要把职业技能培训放到重要位置,着眼于提高城乡劳动者整体素质,优化人才结构,更好地为促进就 业服务。
  -----大力加强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培 训,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在就业前普遍进行1-3年职业教育和培 训,延迟新生劳动力就业年龄,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自主 创业能力;完善企业职工在职 培训制度,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按照国家实施的第二期"三年千 万"再就业培训计划,对全省40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 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根据西部大开发中我省科技、军工、旅游、果业、能源五 大支柱人才的培训,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配合山川秀美工程和劳务 输出,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劳务培训,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掌握实用技能,以适应经济结构 调整和加入WTO对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求。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加大创业培训 力度,帮助劳动者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学会创新、学会创业、学会自我提高。
  -----加快职业培训制度改革,促进技工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坚持技工学校及各类 培训机构调整改革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职业培训机构的布局结构,提高培训 的现代科技含量,加快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突出职业资格培训特色,建立职业资格 培训体系,推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机制的形成。按照调整布局、提高层 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指导思想,指导和推动技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最新法律资讯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