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谈抗震救灾

大律师网 2016-11-27    0人已阅读
导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闪淳昌2008年5月15日就抗震救灾接受人民网视频访谈,以下是访谈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欢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闪淳昌2008年5月15日就抗震救灾接受人民网视频访谈,以下是访谈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欢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闪淳昌2008年5月15日就抗震救灾接受人民网视频访谈,以下是访谈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四川汶川县的地震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情。今天我们为您邀请的嘉宾是: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闪淳昌。欢迎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闪淳昌]:谢谢! [主持人]: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务院第一时间是采取了哪些措施,做了哪些反映? [闪淳昌]:这次地震发生之后,从国内外各方面的反映来讲是应该叫最高的决策。就是我们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国务院及时的做出了决定。而且温总理亲赴灾区,同时及时的组织各有关部门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人民解放军以最快的速度奔赴重灾区,应该讲我们这次叫最高的决策、最快的速度、最广泛的动员、最有力的支持。使得我们现在的抗震救灾工作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 [主持人]: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网友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大家觉得在反映迅速上略显缓慢,闪主任能为我们释疑解惑吗? [闪淳昌]:这里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就是大的地震发生以后,灾区很多信息、通讯中断了,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地震,包括我们曾经发生的唐山大地震,第一时间是要当地的群众和各级部门自救。他们的通讯断了,他们怎么自救我们不可能向网友公众,这个是实际的情况。大家从网上看到的是国务院和国务院所派出的我们各方面的支援力量,而这个时间他从北京或者是从全国各地有一个聚集和运输的过程,大家从网上可能都看到了,我们现在是已经到了所有的受灾县了,但是到受灾县的每一个乡,或者是山区都要一段时间,其实这个是有一个不断深入进入灾区的过程。我们国务院是最快的速度,比如说在唐山大地震,当时是处在文化大革命的时期,当时通讯系统也不行。真正地震的信息报告是唐山受灾的群众他们开着车到北京来向中南海报告发生了大地震。那个时候采取反映,应该说比这次时间要长的多。当然我们现在已经过了30多年了,我们的国力增强了,我们的通讯网络设备改进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关键是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了。 [主持人]:所以我们看到在地震发生后的两个小时温家宝总理就赶到了灾区。 [闪淳昌]:对。 [网友]:在这次地震当中同样我们感受到许多学校都是哄然坍塌了,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正在上学的孩子们,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豆腐渣工程的存在。闪主任您从事过安全生产的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灾情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闪淳昌]:这些学校的建筑物是不是豆腐渣工程,我现在还无法发表评论,这要待灾后做评估时候才可以得出结论。但是我想说出这一点,这个同志的思想和想法很正确,我们之所以发生大的灾害,它是叫有风险,但是和我们社会的脆弱性是相关系的。你如果是抗八级地震的房子,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可能会没有伤害。但是如果房屋的建筑只能抗3级、4级,那地震来的时候房屋就坍塌了。那么这次汶川大地震是在我国强地震带,我们中国是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洲地震带交互的部分,西部是强地震带。因此它的建筑和房屋的质量应该是抗强震的,比如说咱们北京就是按着抗八级地震这样的要求来让建筑达到这样的标准。西部房屋设施达不到这个等级,这里面有客观的原因,一个是西部地区相对的来讲比较贫穷、经济比较落后。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发生这样一个后果,所以跟它原来的基础工作不够有关系。那么如果说从这一点上,我们今后应该吸取教训,就是我们在基础设施、房屋设施的建筑抗震标准上,应该根据当地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做准备、做设计、做施工,这样可能会减少伤亡。 [主持人]:最近我们都在说如果地震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更好的自救、再进一步的互救? [闪淳昌]:是这样的,根据国内外所有地震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地震中能够生还的人95%以上是要靠自救获救的,因为什么呢?就是第一时间的自救互救是挽救生命最宝贵的时刻。等救援队赶到的时候,虽然也可以取得效果,但是和自救互救来比它毕竟是第二位了。那么遇到地震的人员我觉得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自救、互救应该是叫做先易后难,应该是先近后远、应该是先轻伤、后重伤。通过这样三先可以不断的壮大我们互救的队伍,这样使得我们的伤亡降到最低。 [主持人]:这“三先”是闪老师给我们说的一个非常好的新鲜点的地方。 [闪淳昌]:对。 [主持人]:救援应急的技术和效率也是非常的重要,那现在有很多灾区的老百姓还面临着余震的影响,那在面对余震的时候,我们又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闪淳昌]:首先一个还是冷静。这次温总理到灾区以后,反复强调的就是受灾群众一个是要冷静。一个是要增强信心,另外一个就是科学。我觉得这几点在我们余震的过程当中特别值得我们重视,那么我觉得从不同的角度应该有不同的对策,从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地震部门还有水利气象各个部门一个是要及时加强监测和监控,就是看看整个地震发展的趋势,目前我也注意了,从我们地震不断监测的过程当中现在余震是一个逐步衰减的过程,但是它需要一定时间。但是是不是就能够保证不再发生呢?咱们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现在地震科技预报水平还达不到这个水平,这个我们广大群众也得谅解。就是在预报这个问题上,说的通俗一点,气象预报叫做远期不准、近期准。那么地震预报,咱们根据现在的科技水平,我们叫趋势分析,叫做近期不准、远期准。就是我们还不能够准确的预报哪一天、哪个时间在哪个地区发生地震,现在我们科技水平还达不到。 但是首先我们要依靠先进的科学监测设备、加强监测监控。那么对于受灾的广大群众或者在震区的广大群众,在发生余震的时候第一要冷静、不要惊慌。另外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位置要有所注意,你比如说你在房子里,那么就要重点的到哪去避灾呢?就是跨度比较小或者是三角的房子里就比较安全了。还有一个知识就是最近美国救援专家跟我们提出来说,他说我们有些人一说地震就往桌子地下跑、床底下跑,他说这个要特别引起重视,他说不一定是正确的。他们做过多次实验,就是把人体模特往桌子底下放,然后放在坚固的桌子和床的旁边,最后房子倒塌以后,在底下的全部压碎了,而在旁边的是完好的。就是说明在这样一个挤压的空间,往往建筑给你留下了一个生存的空间,就是我们在房间里要尽量的蹲下来,在床和桌子的高度之下,但是不要爬进去,这样可能会减少伤亡。 (共计4页)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最新法律资讯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