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亲子鉴定热”折射出家庭信任的危机性!

大律师网 2017-08-16    0人已阅读
导读:南方网讯 夫妇二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孩子却出奇的“笨”。这个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是不是出生时在医院抱错了?带着一系列疑问,这对夫妇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心。一南方网讯 夫妇二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孩子
南方网讯 夫妇二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孩子却出奇的“笨”。这个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是不是出生时在医院抱错了?带着一系列疑问,这对夫妇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心。一 南方网讯 夫妇二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孩子却出奇的“笨”。这个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是不是出生时在医院抱错了?带着一系列疑问,这对夫妇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心。一星期后,结果出来了,孩子确实是自己的。 一个在外打工的农民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孩子模样倒是与自己非常像,可妻子和自己弟弟的关系却更为亲密。在被疑虑折磨得苦不堪言的情况下,他只好带自己出生没多久的孩子悄悄地来做亲子鉴定。鉴定结果是,孩子是他弟弟的。 一个怀孕一个多月的妇女因为怀孕前和两个男人发生过性关系,不知道孩子究竟是谁的,只好到医院通过亲子鉴定看看孩子是不是自己丈夫的,如果是就留下来,如果不是则打掉…… 以上这些,都是发生在亲子鉴定中心的真实故事。2004年春节后的头几个工作日,江苏省人民医院亲子鉴定中心就接待了近20例要求做亲子鉴定的家庭。这几乎是平时两个月的工作量,鉴定中心7名工作人员即使加班加点,仍然忙不过来。这尴尬的“火暴”,让工作人员也非常惊讶。有关人士认为,“亲子鉴定业务”的火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的不稳定,很多家庭存在着信任危机。 所谓亲子鉴定,就是根据人类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对可疑的父与子或母与子之间的亲生关系进行判断,并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法医学的亲子鉴定方法,有血型鉴定,外貌特征的对比,皮肤纹理的检查,遗传疾病的检查,耳垢的区别,味盲的检查,以及受孕期、生产期,生殖能力的推断等。最常采用的和比较准确的方法,是血型鉴定和DNA基因鉴定。 亲子鉴定的成本并不算高,所需手续也不复杂。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亲子鉴定中心做一个亲子鉴定大概需要3000元左右,只需带上身份证和证明父子关系的户口本就可以了。从开始检测到拿到结果大概需要一至两星期。做亲子鉴定时,13岁以上的孩子才有知情权,18岁以上的凭身份证即可做。 江苏省人民医院亲子鉴定中心负责人苏恩本博士说,该中心是2001年5月成立的,近3年来累计做了300多例鉴定。刚开始只是和司法部门合作进行鉴定,并不对外开放。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向社会开放,来做鉴定的人明显增多(当时还必须双亲和子女三方全部到场),而推出更为先进的单亲鉴定以后,人数更是激增,一个月的鉴定数量几乎达到了以前一年的数量。苏恩本博士还说,这种情况不止出现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在全国各地都有,以江苏和安徽等地尤为突出。从现在的趋势看,苏恩本推断,2004年该中心至少要进行500例亲子鉴定。 在这里做亲子鉴定者从普通的农民、工薪阶层、高级知识分子到富翁都有,其中以富翁和农民居多。苏恩本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信任危机。比如一些富人,因为涉及和财产继承权的问题,希望做个亲子鉴定看看到底是不是自己亲生的。而农民比较多的原因,是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回来后发现妻子的行为有所改变,而且觉得孩子越看越不像自己,只能通过亲子鉴定来解决自己的疑虑。 亲子鉴定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我国尚无法律来对此进行具体规范。目前社会上对此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何种情况下可以做亲子鉴定或不可以做;二是亲子鉴定可能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受伤害最大的是无辜的孩子;三是法律上的父亲该不该对非亲生孩子尽抚养义务,生物学上的父亲该不该对非妻生的孩子尽抚养义务;四是亲子鉴定结果能否作为法律纠纷上的证据。 南京中苑律师事务所的陈永亮律师认为,亲子鉴定对于存在信任问题的家庭来说,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当孩子被证明没有问题、妻子无端地被丈夫怀疑“红杏出墙”时,她所受到的情感和尊严上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从法律上讲,亲子鉴定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只要不发生改变,即使婚生子女确非亲生,也不能以此为依据重新确定抚养关系和继承关系。同时,在调整的法律关系中,亲子鉴定一般不属于司法鉴定。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受理丈夫因怀疑妻子与别人通奸而提起的亲权诉讼案件后,对当事人是否需要进行鉴定,要经过检查才能确定。如果丈夫举证他在妻子受孕期内未与之同居,经查证属实,即可做出否定亲子关系的认定,无需再做亲子鉴定。是否需要进行亲子鉴定,应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自行到医院做鉴定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应当引起注意。所以陈律师认为,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婚生子女推定制度,能用推定方法判断出的,原则上不进行鉴定,以利于维护婚姻的稳定、夫妻双方的尊严和孩子的权益。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最新法律资讯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