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英雄潘冬子成了“富家子弟”,到杨子荣被编得匪气十足……“恶搞”经典和英雄人物的现象层出不穷,许多经典故事中的人物都被不同程度的调侃或“丑化”。
此次“花木兰”事件将“恶搞”再次带入公众视野,对于用娱乐的方法诠释经典,到底是创新还是“恶搞”的争论甚嚣尘上。
百度百科对“恶搞”的解释为,来源于日语的“kuso”,是一种网上次文化,指对严肃主题加以解构,从而建构出戏剧或讽刺效果的胡闹文化主义。“恶搞”文化体现了颠覆经典、结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具有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
曾经一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网络短片,让公众对“恶搞”一词逐渐熟知。该短片借助网络技术和网友喜闻乐见的戏谑剪辑,在网络上掀起观看浪潮。
专家认为,互联网的互动性和传播优势,为网友对经典作品进行再“创造”提供条件,其虚拟性让更多个性张扬的年轻人大胆创作,滋生了培育“恶搞”的土壤。
同样,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公众对“恶搞”等非主流文化抱着宽容的态度,不赞成也不干预,对“恶搞”文化的流行提供了空间。
河南省社科院民俗专家杨旭东接受河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恶搞历史人物的文化事件,最近几年时有发生。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娱乐节目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重新演绎历史人物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对历史、历史人物要有起码的敬畏和尊重。
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表现文化精髓的经久不衰的作品。公众应该清晰认识经典的价值和忆亿,并正确传承经典,向经典致敬。
专家认为,过于泛滥“恶搞”经典,将使经典失去它的价值,尊重经典、传承文化,我们更应该从中寻找一种新的讲述方式,以现代年轻人所能接受的语言和方法解读经典。
“同样,目前的‘恶搞’现象面临一定的制度空白,从法律角度出发考虑为‘恶搞’产业规范进行立法,可以为我国‘恶搞’文化的发展提供若干启示。”杨旭东说。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
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