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走私犯罪中的“明知故犯”?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走私犯罪构成要件中包含了主观上的“故意”要素,而“明知故犯”即为这种故意的具体表现形式。界定“明知故犯”需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行为人对所涉及的物品性质、来源、以及进出境等环节有明确的认知,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进行的行为属于走私;其次,行为人在明知其行为违法的情况下,仍积极追求或放任该结果的发生。这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间接故意,即明知可能造成走私的结果,却依然实施了相关行为。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1条至第153条关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走私珍贵动物、植物及其制品罪等相关条款中明确规定,构成走私犯罪须具备主观故意,即“明知故犯”。例如,《刑法》第151条第1款规定:“走私武器、弹药、核材料或者伪造的货币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走私犯罪中单位责任如何认定?
在走私犯罪中,单位责任的认定是一个涉及法人刑事责任的重要问题。根据刑法规定,单位不仅可以成为某些犯罪行为的主体,而且应当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首先,认定单位走私犯罪,需要看该走私行为是否是单位意志的体现和单位整体功能的运行结果,即走私活动是否为了单位的利益,由单位决策或者经单位授权、纵容实施。例如,单位决策层决定以单位名义或利用单位资源进行走私,或者单位内部管理失职导致走私行为发生的,均可视为单位走私。
其次,除了单位本身的主观意志和行为外,还需考察在走私活动中,是否存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这些人员的行为被视为单位行为的一部分,他们的犯罪意图和行为后果通常会归咎于单位。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 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3. 在走私犯罪的具体条款中,如《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至一百五十三条关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等条款中,均有明确规定单位可以构成此类犯罪,并对其处以罚金,同时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在认定走私犯罪中的单位责任时,既要审查单位的整体行为是否符合走私犯罪的构成要件,也要查明具体的责任人,依法对单位和个人分别进行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
走私犯罪的刑罚标准是什么?
走私犯罪是刑法中严厉打击的经济类犯罪之一,其刑罚标准主要依据犯罪行为的具体性质、情节严重程度以及所涉及的数额来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1条至第153条规定,走私犯罪主要包括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文物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等多种类型。
1. 对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如果偷逃应缴税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逃应缴税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逃应缴税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对于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等特殊对象的,无论数额多少,都将追究刑事责任,且通常刑罚较重。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1条:“走私武器、弹药、核材料或者伪造的货币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黄金、白银和其他贵重金属或者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2条:“走私淫秽物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3条:“走私本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货物、物品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一)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较大或者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二)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三)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处理走私犯罪案件时,司法机关会通过收集证据,查明行为人是否在明知其所从事的是走私行为的前提下,仍然选择实施,以此来认定是否存在“明知故犯”的主观故意。只有当证据充分证明行为人确实存在“明知故犯”,才能判定其构成走私犯罪,依法予以追究刑事责任。
〖温馨提示〗在现实生活中,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步骤。遇到法律纠纷时,欢迎访问大律师网,我们将为您匹配到经验丰富的本地律师,助您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