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对合同履行存在争议,举证责任归属?
在民法典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了合同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具体到合同履行争议,如一方认为对方未按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当,那么这一方就有责任提供证据来证明其主张。例如,若甲声称乙未按时交付货物,那么甲就需要提供证据证明乙存在违约行为。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该条款确立了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但并未直接规定举证责任,但为判断是否适当履行提供了标准。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这是“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直接法律规定,明确了在合同履行争议中,主张对方违约的一方负有举证责任。
在签订合同时,如何明确约定处理条款分歧的方式?
在签订合同时,明确约定处理条款分歧的方式是预防和解决合同争议的重要手段。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对于合同条款的理解发生分歧时,应当首先尊重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通过查阅合同文本、相关证据以及交易习惯等途径予以解释。
1. 明确约定解释顺序:在合同中可以设定条款解释的优先级,例如首先以书面约定为准,其次参照行业惯例或交易习惯,最后再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解释。
2. 约定协商解决机制:当对合同条款理解产生分歧时,可以约定由双方首先进行友好协商,尝试达成一致意见。比如规定一定期限内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再采取其他解决方式。
3. 设定第三方调解或仲裁机构:如果协商无果,可约定提交给特定的第三方机构(如专业调解机构或仲裁委员会)进行调解或仲裁。具体包括选择何种方式、选择哪个机构以及适用何地法律等内容。
4. 法律诉讼途径:若上述方式仍无法解决,可明确约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5条:“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相关规定,其中明确了仲裁协议的效力及仲裁程序的启动条件,为当事人提供了一种解决合同纠纷的有效途径。
如何解决合同条款分歧争议?
在处理合同条款分歧争议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条“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第十条“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的规定,合同双方应基于自愿、平等的原则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当出现合同条款分歧争议时,一般遵循以下步骤进行解决:
1. 协商解决:首先,建议双方本着诚实信用原则,按照合同目的及交易习惯重新审视并友好协商,尽量达成一致意见。这是最直接且成本最低的解决方式。
2. 第三方调解:如果协商无果,可申请由相关行业协会、商会或者专业调解机构进行调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关于调解的规定)。
3. 仲裁:若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应当提交约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四条、第五条)。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4. 诉讼:如果合同中未约定仲裁或仲裁无效,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法院将依据《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事实情况,对合同条款进行解释,并依法作出裁判。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条、第十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三十四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四条、第五条。
在解决合同条款分歧争议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合同双方的意愿,维护其合法权益,并力求实现纠纷的公正、高效解决。
在当事人对合同履行存在争议的情况下,举证责任通常由主张对方违反合同义务的一方承担。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举证责任可能会因案件具体情况及合同内容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建议当事人在发生争议时及时咨询专业律师,并积极收集、保存与合同履行相关的证据材料,以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