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并避免参与网络信息犯罪行为?
1. 识别网络信息犯罪行为:网络信息犯罪行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非法获取或篡改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用户应提高警惕,对于未经许可入侵他人网络、擅自获取和使用他人信息、制造和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坚决抵制,并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2. 遵循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我国《刑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信息犯罪有明确规定,如《刑法》第二百八十五至二百八十七条关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网络安全法》中关于网络运营者、用户应当履行的信息安全保护义务等内容。了解并遵守这些法律法规,是避免卷入网络信息犯罪的前提。
3. 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个人应加强信息安全知识学习,定期更新密码,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安装合法有效的防病毒软件,不在不明网站输入重要信息,不随意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或下载附件,以防被植入木马病毒。同时,企业及组织也应建立健全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3.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4.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预防信息网络犯罪中的义务是什么?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预防信息网络犯罪中承担着重要的义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防范信息网络安全风险,防止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1. 信息审核与管理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审核和管理,一旦发现有涉嫌违法或犯罪的内容,应及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并按照规定向有关机关报告。
2. 用户身份验证义务:对于需要实名注册的网络服务,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履行实名认证职责,确保用户的真实身份与其提供的身份信息相符,从而从源头上遏制网络犯罪的可能性。
3. 技术保障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建立健全安全保护制度和技术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病毒防范等,以防止信息泄露、篡改、破坏或者非法获取。
4. 协助调查义务:在发生网络犯罪时,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及时配合公安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必要的协助,如提供犯罪嫌疑人使用网络服务的相关信息记录。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即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保护义务、个人信息保护义务以及配合监管机构调查的义务。
2.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管理,及时处理违法违规信息,并依法留存相关记录。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也明确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保护用户信息安全、防止网络犯罪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防范网络信息犯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每位网络参与者都应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技能。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醒,远离网络信息犯罪,共同维护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