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使用假币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大律师网 2024-03-29    100人已阅读
导读:使用假币罪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主观故意、行为方式、对象和情节严重性。

使用假币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首先,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是出于故意,即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仍予以使用,意图非法获取财物或者抵消债务。其次,行为方式,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使用假币的行为,如购买商品、支付服务费用等。再者,对象,假币必须是人民币或者其他法定货币。最后,情节严重性,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使用的假币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时,才会构成此罪。例如,多次使用、组织他人使用、在关键领域如金融、邮政中使用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明确规定:“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对于不知情而持有假币如何定性?

对于不知情而持有假币的情况,法律通常会区分两种情况来处理。一种是确实不知情,即持有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收或者得到假币,没有故意犯罪的意图。另一种是虽然主观上声称不知情,但存在应当知道或可能知道是假币的情况,如数额较大、交易异常等。

如果确实不知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的规定,这种情况可能不会被认定为“使用假币罪”,因为此罪名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知是假币而使用如果数额较大,可能会被认定为“持有假币罪”。但是,由于无主观恶意,法院在量刑时会考虑从轻处罚。

如果存在应当知道或可能知道的情况,那么即使行为人声称不知情,也可能被认定为故意持有,因为法律要求行为人应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明知是假币而持有、使用,总面额在四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总面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属于‘数额巨大’;总面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对于不知情持有假币的定性,关键在于是否能证明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即是否明知或应当明知是假币。

持有假币罪与使用假币罪有何区别?

持有假币罪和使用假币罪是刑法中关于伪造货币犯罪的两种不同行为,主要区别在于犯罪的行为方式和主观意图。

1. 行为方式:

- 持有假币罪:是指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非法持有,不一定要有使用或者流通的行动。这种行为主要是基于对假币的保管或藏匿。

- 使用假币罪:则是指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将其投入流通,用于购买商品、服务或者抵偿债务等,实际参与了经济活动。

2. 主观意图:

- 持有假币罪:犯罪者的主观意图可能是为了日后使用,也可能是为了转售,或者是其他非法目的。但关键在于,只要持有,不论其目的是否实现,都可能构成此罪。

- 使用假币罪:犯罪者的主观意图是明确的,即希望通过使用假币获取真实的物品或服务,这种行为直接侵害了货币的信誉和市场经济秩序。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明确规定:“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同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出售、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运输,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以上两条款分别对应持有、使用假币罪和伪造货币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构成使用假币罪需要满足主观故意、具体行为、特定对象和情节严重四个要素,且行为将受到刑法的严厉制裁。在日常生活中,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涉及此类违法行为。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无法自行解决?大律师网是您最可靠的法律伙伴,让我们的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