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逃税罪涉及的罚金标准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对于逃税罪,如果逃税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逃税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里的“并处罚金”通常是指逃税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具体罚金数额会根据犯罪事实、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被告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由法院裁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逃税罪涉及数额是否影响追诉时效?
逃税罪的追诉时效确实与涉及的数额有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犯罪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十年。如果逃税数额较大,可能触犯的刑罚就会在这一范围内,其追诉时效为十年。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构成逃税罪。这里的"数额较大"并未明确规定具体数额,但实践中,一般会参照相关司法解释和税务部门的规定。
此外,如果犯罪行为在追诉期限内未被发现,或者犯罪行为虽已发现但未在追诉期限内立案侦查,那么在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持续存在的情况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追诉期限可以重新计算。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八条:“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逃税罪主体是否涵盖法人组织?
逃税罪的主体不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组织。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逃税罪是指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行为。这里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既可能指自然人,也可能指公司、企业等法人组织。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单位犯本节第二百零一条、第二百零三条、第二百零四条、第二百零五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条的规定处罚。”法人组织如果存在上述逃税行为,同样会构成逃税罪,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应当注意,刑法中的罚金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有一定的浮动范围,实际判决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同时,逃税行为不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还可能需要补缴税款及滞纳金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任何逃避税收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