讹人行为通常具有违法性,可能同时触犯民事、行政及刑事法律规范:
民事违法性:讹人行为若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构成民事欺诈,需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若损害他人名誉权,还需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等侵权责任。
行政违法性: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讹人行为若情节较轻,尚未构成犯罪,但存在散布谣言、谎报险情或以其他方法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若以威胁、要挟手段强行索要财物,数额未达刑事标准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事违法性:若讹人行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威胁、要挟手段迫使他人交付财物,且数额较大或多次实施,构成敲诈勒索罪;若通过虚构事实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则构成诈骗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讹人纠纷可通过协商、调解、行政投诉或司法诉讼等途径解决:
协商与调解:双方可自行协商或通过第三方调解机构(如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和解协议,明确责任承担与赔偿方式。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效力,一方拒不履行的,可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提起民事诉讼。
行政投诉:若讹人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可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处罚决定书可作为后续民事赔偿的证据。
司法诉讼:若讹人行为构成民事侵权或刑事犯罪,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自诉。民事诉讼中,原告需证明被告存在欺诈、威胁等行为及财产损失;刑事自诉中,自诉人需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构成敲诈勒索罪或诈骗罪,且数额达到立案标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一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条
“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以上则是关于“敲诈勒索”的详细内容,大律师网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大律师网的在线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