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专稿/记者 吴燕 实习记者 王悦威】11月1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保部)发出通知,要求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实际情况,近期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就在四周前,该部委还在其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继续加大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力度”。
人保部对于最低工资标准态度上的明显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国内经济急转直下的情势。然而,仍有公众对人保部此举提出质疑。面对当前外需放缓、内需不振的形势,应首选暂缓提高工资、为企业减负以“保就业”;还是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保工资”、促收入增长?
值此通知发布之际,《财经网》辩论推出第4期辩题——“‘保就业’还是‘保工资’?”,由读者xmg611发起、并经《财经网》读者投票选定。截至12月14日17点,即本轮辩论结束当日,投票支持缓调工资以“保就业”者占59%;而支持“保工资”为第一要务者略少,占41%。显示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能够对人保部的应变政策予以理解和支持。
本轮特邀中国社科院劳动和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财经》杂志研究员、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劳动合同法(草案)》课题组组长常凯等专家学者,参与辩论。
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是否就能达到“保就业”的效果?会对产业升级产生何等影响?如何达到拉动内需的目的?诸多疑问,成为双方交锋的焦点。
政策初衷存疑:“缓加薪”能否“保就业”?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无疑会增加企业用人成本、加大经营压力,从而削弱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人保部通知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也是希望以此应对未来的就业压力。
对此正方表示支持,并指出,最低工资标准是根据最低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社保缴费水平、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和就业情况等因素决定的。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速急剧放缓、通胀率大幅下降,就业形势却出现了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是合理的。
尤其,通过暂缓最低工资的调整,可减缓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压力。因为这部分企业的工资常定在法定最低工资标准附近,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对其经营的影响较大,这么做能够重新激活其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
但反方认为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实际上并不能缓解就业压力,理由是“尚未看到可靠的实证证据,证明在中国最低工资的提高和就业水平的下降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这都是存在于学者们的想象之中。”
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国劳动者的相对价格已被严重低估,中国出口产品的售价却远高过其输出价格。因此,调整产成品的价值结构,也就是提高劳动力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比例,并不一定会对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企业遭遇外需走软是外部客观因素,需求不足并不会因出口产品自身成本的降低而根本缓解。所以,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设法缓解企业压力,并不现实。
此外,从企业实际的运作来看,都是“因职找人”而非“因人设职”。所以企业裁不裁员,和工资的高低也没关系。
另外,反方虽同样认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市场化程度太高”,但表示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相对于劳动者而言,雇主处于绝对优势。因此,“通过以最低工资的形式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保护,是必要的,也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
权衡长短目标:产业升级与缓解压力
反方还指出,假设如正方所说,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可减轻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压力,这恰恰会影响中国的产业升级。
分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