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宁政[2006]2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西宁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二月二十日
关于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关于纲要报告的决议
(2006年1月24日西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西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骆玉林市长所作的《关于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审查了《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充分肯定了“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是西宁市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同意“十一五”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措施以及今年工作的安排。会议决定批准《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骆玉林市长所作的《关于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会议指出,“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纲要》面向未来,立足实际,科学全面,重点突出,符合各族群众意愿,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行动纲领。全市各族人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急迫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纲要》的顺利实施。
会议强调,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要牢牢把握发展与和谐的主题,把已经确定的各项任务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会议号召,全市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在市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进取,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为把西宁建设成为山青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根据中央第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届七次全委会及市委十一届九次全委会关于 “十一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对“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进行了总体规划。更具体的目标、任务、措施及建设项目在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中细化和落实。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五”回顾
“十五”时期,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提前一年完成五年计划,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06.27亿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增速达到13.7%,高出“十五”计划2.2个百分点。2004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5年达到1221 美元。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79亿元,年均增长18.1%,超过“十五”计划6.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2%。
至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完善。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7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3倍。大力实施“扩市提位”战略,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南北过境公路、中心广场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建成。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38平方米,人均拥有水面1.5平方米,全年空气优良率达8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2%。
至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城市对外形象大幅提升。全力打造“中国夏都”品牌,深入开展“四创”活动,努力塑造文明、开放的城市新形象,实现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的目标。工商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国有资本基本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落实了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免征了农业税。取消了395项行政审批项目。五年新增外资企业120户,合同利用外资4.1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5.27亿美元,引进区外项目1133个,到位资金97亿元人民币,占西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2%。
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397元和2593 元,年均增长10.6%和11.4%,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9.2平方米。城镇低保人群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全面实行,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医疗保险制度。新建了6所中学,改造和新增中小学教学用房58.3万平方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十五”期间,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步入了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的主要体会有:
一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西宁加快发展的思想基础;二是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西宁各项工作的核心任务;三是坚持推进体制创新,努力用市场化、社会化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西宁加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西宁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坚持争取上级支持和做好自身工作相结合,调动发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西宁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六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团结一致,共谋发展,是西宁加快发展的坚强组织保证。
这些都为全市“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基础与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西宁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我市处于人均生产总值从突破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跃进的阶段,是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从市场化进程看,我市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处于继续以市场化为取向,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从工业化进程看,“十一五”时期,我市处于从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的阶段,是工业加速发展、形成特色经济的阶段;从城市化发展阶段看,我市处于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配套完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从聚集向聚集与辐射扩散并重的转变阶段。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城镇的平均水平,与西宁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还不相称。经济总量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城市现代化水平与全国中心城市相比较,总体水平还不高,“市不强、民不富”仍然是基本市情。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市仍将处于夯实基础、创造条件、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一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支持西部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这是我市面临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机遇。特别是国家将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这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二是随着全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步伐的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趋势明显增强,有利于我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三是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和运营,我市作为连通西藏与内地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资源开发、产业集聚、物流辐射等方面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同时,藏羚羊申吉的成功,扩大了青海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知名度,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四是“十五”时期我市相继建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发展迅速,进一步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已搭建起的“环湖自行车赛”、“青洽会”、“郁金香节”等平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五是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全市人民盼发展、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热情,都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十一五”时期,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除体制、技术、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约束外,从外部环境看,“十一五”时期,国家宏观调控将更加注重产业结构升级、控制投资规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自主创新,这对于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产业发展层次比较低的我市来说,发展的压力和难度更大;国家控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影响将继续存在;全国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和资本流动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决定吸引生产要素为我所用的地区间竞争更加激烈,“十一五”期间资本短缺仍然是制约我市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从自身条件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增长能力弱。工业发展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济特色不突出;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窄、难度大;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
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