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已经审查通过了成都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市政府同意《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现将该报告印发你们,请据此安排工作。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市发改委和有关部门组织下达执行。
2007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新”突破年。各地、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成都”的主题,抓好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增进人民福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新局面。
二○○七年四月二十四日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2007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具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较快区间。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较快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经济运行会更加稳健。从省内环境看,全省将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战略和“十大惠民行动”等一系列措施,有利于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从我市条件看,我市正处于产业转移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消费升级有利于形成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区域合作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体制创新有利于增强发展活力、宏观调控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黄金发展期,我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主要是综合竞争力亟待提高,以工业为核心的三次产业发展不够仍然是突出问题,资源和环境容量约束加剧,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一些地方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的效果还不够明显。这些需要在2007年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新”突破年。按照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成都”的主题,深入实施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成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省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额增长18%,出口增长1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城镇化率同口径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实现2007年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各地、各部门要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城乡统筹,促进科学发展;坚持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发展;坚持注重民生,促进和谐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大“三个集中”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是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建立工业发展空间拓展管理机制,完善集中发展区配套设施及承载功能,适时调整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标准,促进集中发展区错位发展,扶持培育特色园区,力争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投入增长10%以上。鼓励兴办飞地工业和联办工业,新引进工业项目必须进入集中发展区,引导区外企业调迁进入集中发展区,力争工业集中度提高3个百分点。继续抓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
二是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产业聚集为支撑梯度引导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就业,做好被征地农民拆迁补偿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农民向城镇转移新增10万人。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和农民新居工程建设,启动建设农村新型社区100万平方米、农民新居工程300万平方米,配套完善道路、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
三是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依托优势产业带,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集约经营进程,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建立健全有利于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资源配置机制,力争全市农用地流转面积达到210万亩以上。
四是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分区域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用水保障工程,基本解决48个丘陵易旱乡镇农村用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高标准建设基本农田10万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万口。加快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和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80%的行政村通宽带网络,新建农村公路200公里。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改善403个贫困村的交通条件,新改扩建敬老院50所,改造1400户农村低保户住房,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建立全社会参与的贫困农村持续帮扶机制,贫困村和经济发展缓慢村人均纯收入增加440元。
五是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加快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结构。服务业优化发展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成为带动全市发展的龙头和参与区域竞争的主体。新型工业重点发展区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成为支撑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区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形成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强中心城区与远郊市县结对合作,改进市级部门对口服务方式,对欠发达地区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完善信息及项目有序流转的激励、补偿机制,统筹协调重大产业化项目的选址落户。
(二)加大“三新”突破力度,推进产业跨越发展。
1.努力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工业增加值增长14.5%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提高到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电子信息、医药、食品、机械、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六大重点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降至1.67吨标煤,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0%以上。
一是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以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抓好主导产业培育和集群发展。壮大机械产业集群,扶持发展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民用飞机和直升机整机研发制造等项目,力争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24%以上、航天航空核能产业增加值增长26%以上、模具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提升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构建以成都高新区为主、连接武侯区和都江堰市的软件产业带,拓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软件开发和光电显示等生产领域,力争增加值增长42%以上。打造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创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构建国内一流医药自主创新共享平台,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研发孵化及生产企业,力争增加值增长14%以上。做强食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乳品、酿酒、果蔬加工和软饮料、烟草等产业,力争增加值增长24%以上。优化冶金建材产业集群,以优质钢材和新型建材为重点,拓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力争增加值增长25%以上。形成家具研发制造产业集群和鞋革产业集群,加大整合和吸纳沿海产业转移的力度,扩大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力争家具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鞋革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
二是培育壮大企业集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骨干企业快速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能力强的大企业集团。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增资扩股、合资合作、跨地区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1户,其中10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9户。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力度,年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0户。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向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2.努力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新突破。农业增加值增长4.8%以上。新增千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基地10个以上。农产品综合加工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耕地流转面积新增50万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2万人以上,20%以上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年收益达到1万元以上,新增农村专合组织10%以上。
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粮食高产规模化基地,粮食总产量达到260万吨以上。抓好生猪、食用菌、茶叶、蔬菜、水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伏季水果、杂柑和猕猴桃等优势产业带建设,新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企业)20个,力争申报和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扶持林业产业和速生丰产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成果,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引进一批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伊利和蒙牛乳品加工、成都―泰国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
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