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0日,海南省海口市第一看守所,42岁的苟XX被海口市公安局办案民警从关押的监舍提出审讯。跨出监舍的铁门,在看守所内外两道高墙之间的小块空地上,他抖抖索索地借故多呆了几秒钟。
被海口市警方3月4日逮捕的苟XX显得神情委顿动作迟缓。海口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民警王必飞笑着说,“别看他现在挺老实的,在外面骗死人不偿命,现在,我们都把苟XX叫做‘黎叔’”。事实上,以“经营”一个行骗全国的婚介诈骗集团的“创造性智慧”,一些公安人员称,苟XX并不输于《天下无贼》里的贼头“黎叔”。
一条广告让心动的受骗者专程从邯郸赶到海口
“大鱼”现身
2005年初,海口市公安局收到一封来自山西的举报信,信中,受害人孟女士详细记叙了自己通过海口一家婚介公司征婚的过程,在付出不菲的中介费和极大的期望之后,孟女士和所谓的婚介公司以及征婚对象失去了联系。孟女士相信,她遇上了骗子。
海口市公安局对这样的举报信毫不陌生,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公安局就陆续收到涉及婚介诈骗的举报信,信中受害者的受骗过程大多高度相似。从2004年初至2005年初,海口市公安局根据受害者举报,陆续破获四起婚介诈骗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4人,受害者遍及全国,达数百人。
但海口市公安局的专项打击行动并没有减缓举报信出现的速度,从2004年底开始,海口市公安局直接收到或接收其他部门转交的婚介诈骗举报信高达数百封。
在对这些举报信的内容进行资料信息的收集和辨别后,海口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办案民警发现,有迹象表明,很多诈骗行为出自一家婚介诈骗公司。
根据山西举报人孟女士信中提供的一些关键线索,警方发现,众多出现在广告中的婚介所,都与一个“八面鸿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有着密切关系。以各种名字抛头露面的婚介所,实际上都由“八面鸿丰”控制。
随着警方侦查行动的深入,主犯苟XX逐渐被确认。在近3个月的侦查之后,警方摸清了“八面鸿丰”的经营地址和活动规律。2005年3月4日早上,在对“八面鸿丰”的3个经营窝点布控之后,刑侦支队的王必飞在海口某高级住宅小区楼下将正要驾车外出的苟XX一把摁在了车门上。
苟XX随即被带往各经营窝点。在华海路某商住楼内,“员工们”甚至没有怎么在意老板的到来,还是各忙各的。在刑侦支队长林康的示意下,苟XX把戴着手铐的双手举到了胸前。
“一进门我还吓了一跳,我们都没想到他雇了这么多人,”干警王必飞说,“支队总共才去了十一二个人,结果那天抓到的人比我们自己带去的人还多。”
海口市警方确认,苟XX在海口市华海路及义龙路两栋商住楼内包租3处场所开展诈骗活动,在华海路某商住楼内苟XX竟然包租了整整一层楼面共十多个房间,警方一共抓获犯罪嫌疑人近20名。
在随后的搜查中,海口市警方共查获诈骗用电话、手机、小灵通近百部,汽车一部,各类银行卡50余张,存折20余本。在苟XX设立的档案室中,记录诈骗经营活动的“会员名录”近百本。
警方还惊奇地发现,苟XX居然聘请了专业人士进行受害者群体分析及媒体广告投放分析,材料多达数十本。一名干警的第一反应是,“他们还挺爱学习的”。在另一间办公室内,警方查获苟XX投放过婚介广告的全国各类杂志上百种近千本,刑侦支队长林康叫人把杂志叠起来铺在地上,竟覆盖了整个房间的地板。
被称为“黎叔”的苟XX
仅根据查获的“会员名录”,警方初步估计受害者超过5000人,几乎遍及全国除海南和台湾以外各省,在一本较新的名录上,甚至记载着一名德国人曾经缴纳了征婚中介费800欧元。
海口市警方认定,苟XX诈骗婚介团伙为近年来破获诈骗团伙规模最大,受害者人数最多,诈骗经营活动牵涉面最广,社会影响最恶劣。
苟XX被拘留造成的影响也似乎在印证警方的判断。据说,海口市的黑婚介纷纷变得异常警惕,许多开业已久的黑婚介缩减甚至暂时停止了活动。“黎叔”在江湖上的名声可见一斑。
“科学管理,公司经营”
苟XX,原名苟世贵,四川仁寿县人,初中学历,早年养过长毛兔,在海南开过兔场,还做过鸽肉加工厂厂长,办过旅游公司,但都不太如意。对于自己的这一系列经历,苟世贵如今都还有些得意,在看守所内的审讯室里,苟世贵说,漂泊江湖十多年,操作过多种生意,他成了一个“才能比较全面的人”,尤其是管理经营方面的才能。
2003年年中,因sars的原因无旅游生意可做的苟世贵又开始寻找合适的“商机”,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大量刊登的婚介广告,他一眼看出了这些充斥着谎言的广告背后蕴藏的商机。
他开始收集各类杂志,有目的地仔细分析研究各类婚介广告,还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在海口某婚介公司任职的何某。在一次酒酣耳热之后,何某将他任职的婚介公司的经营“策略”和盘托出,苟世贵听完,即决定了自己的“投资方向”。
在新生意开始之前,近年来流年不顺的苟世贵专门请了一位高人给自己算命,高人称,苟世贵命里缺水缺土,并给苟世贵改名苟XX。苟XX瞄准了投资方向,又经高人点拨,立即开始大干一场。
2003年下半年,苟XX注册成立了“八面鸿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租下义龙路某居民楼一套房间办公,对外宣称主营货运信息。
最初的八面鸿丰,员工实际上就苟XX和妻子汪某加上一两个亲戚。苟XX一出手就气势夺人,他一开始就联系了全国各地近30种杂志投放婚介广告,对选定的其中几种“优秀”刊物,苟XX还采取整个包下杂志广告的办法。按平均每月每本杂志60条计算,苟XX第一个月就投放广告近两千条。按照平均每本杂志发行量1万册计算,2003年8月,全国就有30万册杂志上共出现苟XX投放的婚介广告1800万条。
玄妙就在于苟XX投放的广告之中,苟XX承认,最初的广告,都是他一手编撰的。历览广告内容,“创造”出来的征婚者中,女性多为“富婆”,“董事长千金”,“有家族产业”;兼有“美貌少妇”,“愿资助男方发展事业”。而男性多为“港商”,“华侨”,“军官”,“政府高级公务员”。
警方将婚介所的几十部电话重新铺设好后,征婚者电话此起彼伏
在2005年3月期的《××生活》杂志封三上,“某女,海南美少妇,经营家族连锁旅游企业,事业成功,离异,寻正派健康男士共同生活并经营产业,亦愿资助男方发展事业”;2004年10月期《健康××》杂志页脚,“空军上校,丧偶无孩,前途远大,收入稳定,有住房”;2004年12月期《××故事》封三,“港商,家资千万,老年丧偶”……
苟XX信马由缰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在一条条广告中描绘了一个个沉沉欲坠的馅饼。
上钩的人陆续从全国各地打来应征电话,第一单生意是在2003年8月做成的。一名离异妇女打进电话,希望和某“空军大校”交往。苟XX的老婆汪某作为介绍人,假装接通了“空军大校”的电话,苟XX亲自上阵。
电话中,苟XX第一句话就是,“我现在执行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你把你的电话号码告诉我,我回头打给你”。对方刚刚要说号码,苟XX的老婆立即拿过话筒,提醒说必须先缴纳中介费用才能互换联系方法。
结果不出所料,离异妇女很快把钱打到了指定的账户上,至于“空军大校”,苟XX说,“记不清到底怎么处理了,反正找个理由,说不适合,打发掉就行”。“主要一是投其所好,二是欲擒故纵”,苟XX说,只要技巧把握得好,大多数应征者会乖乖交钱。
婚托们要假扮多个角色以应付不同的应征者,为了不发生混乱,严格管理,苟XX还发明了一种“角色表”,分为三栏,左边第一栏写负责婚托姓名,第二栏是应征者详细资料,第三栏则是“富商”“军官”等应当假扮的角色。
苟XX定下的收费标准不贵,每人400块。但由于应征者络绎不绝,这几乎是个无本万利的生意。苟XX的生意迅速做大,老家的小舅子、堂兄表弟纷纷被拉来充当婚托。即使这样人手仍然不够,苟XX开始公开招聘员工,到被拘留之时,苟XX已经雇佣了近20个婚托。
苟XX交代,以最近结清的两个月为例,2004年11月利润为37万,12月为31万。
高额的利润与苟XX“科学的管理”分不开。业务发展之后,苟XX即不再管理具体业务,他把小舅子汪某提拔为经理,管理员工。0个婚托分为10组,每组单独取名,例如“特区”,“金桥”,“情缘”等等,以组的名义单独发布广告和接受业务。
组与组之间按照假扮角色的年龄、身份等做业务划分,几乎不交叉重叠。每组单独记录“会员”情况并做账。
苟XX声称,他还实行“人性化管理”,在每月发放的工资条上,苟XX会根据各个员工当月的表现,写上一两句评语。
2004年11月一张工资条上写着:“这个月你组业绩下滑,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要认真分析原因,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