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文化结构。在调查205人中,大专以上占67.3%,高中以上的占31.7%,初中以下的占1%。
四 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是被调查者对改革的态度与了解程度。(一)在支持度方面。在调查的205人中,对事业单位改革表示支持的占80.%、反对的占2%、不支持也不反对的占 18%。人们普遍对改革表示赞同。(二)在时间要求方面。对事业单位改革完成的时间,上面要求在2005年以前完成,对这一时间要求表示赞同的占 70.2%、觉得太快的占18%、觉得太慢的占11.7%。(三)在改革的内容了解方面。问及是否知道或听说事业单位要改革时,回答知道的占93.5%,但还有6.5%的人没听说过;在问及是否知道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实行聘任制以及改革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时,回答知道的占 44.4%,不全清楚这个内容的占43.4%,不知道的占12.2%。
二是被调查者单位对改革的准备情况。在回答本单位是否为改革准备时,回答已做方案的占8.3%,正在准备的占37.3%,观望的占37.7%,不知道的占 16.7%。在所有的调查单位中,总定编人数是5299人,而现有实际人数是6948人,他们认为只需要的人数是6071人,只需现有人数的87.4%。
三是改革的主要困难。被调查者认为本单位改革的主要困难是:(一)人员安置难。认为人员安置难的占73.7%。(二)缺改革经费。认为缺安置费、各项保险费等改革经费的占68.3%。在医疗保险方面,57.1%的人没有入保,只有42.9%的人已入保。教育战线的基层教师基本上未入保。在养老保险方面, 24.9%的人没有加入,只有75.1%的人已参保。(三)单位债务问题。认为是单位债务大的占52.2%。在单位债务方面,有些事业单位有巨大的债务,在问及改革后谁来偿还债务的问题时,58%的人认为由单位与财政共同来偿还,33.2%的人认为由财政来偿还,7.3%的人认为由单位来偿还,还有1.5%的人不回答。(四)其它困难。认为还有其它困难的占8.8%。
四是对事业单位改革优劣的评价。 (一)认为事业单位改革好的理由。认为工作积极性会提高的占75.6%,认为工资待遇会提高的占33.7%,觉得公平些的占56.1%,其它占2.9%。 (二)认为事业单位改革不好的理由。认为就业压力大占5.9%,认为招聘会更不公平占3.4%,认为工资可能会下降占2%,其它原因占1.5%。(三)对实行合同聘任制的评价。事业单位改革后,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人员实行招聘制,认为好的占83.9%,认为不好的占4.9%,认为还不知道的占11.2%。(四)对改革模式的评判。事业单位类型多,性质不一样,认为事业单位改革用每个类型一个模式好的占28.8%,根据各个单位情况特定的占 68.8%。(五)对财政断奶的评价。事业单位改革后,开发经营、中介机构等单位财政可能会对它断奶,认为好的占37.6%,认为不好的占30.7%,认为不知道的占31.7%。有些事业单位改革后,它自收自支,完全成了企业,认为好的占41.5%,认为不好的占36%,认为还不知道的占22%,不回答的 0.5%。改革后,企业化的事业单位,认为它国有好的占30.7%,认为民营好的占47.8%,认为不知道的占21%,不回答的0.5%。
五是对重新择业及聘任期限的看法。(一)本人的择业观。如果在首次聘任中未能竞聘上岗,选择单位内部转岗安置的占18.5%。本地条件许可时,选择跨单位流动调剂安置的占21.5%。选择停薪留职另找出路的占32.2%。选择进修学习的占12.7%。条件许可时,选择提前离岗退养的占25.9%。选择等待单位下次聘任的占3.9%。(二)要求单位对落聘者承担的责任。事业单位改革后,就如何搞好单位富余人员再就业的问题,要求单位创办新的经济实体的占 44.4%,要求重新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占23.4%,要求搞好劳务输出的占13.2%,要求为其搞好失业保险的占37.6 %。(三)对聘任期限的看法。关于改革后聘用人员聘任期限问题,认为3年以下最好的占20%,认为3至5年最好的占63.4%,认为5年以上最好的占 14.1%,还不知道的占2.4%。 一 调查的意义 目前,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发展缺乏规划,机构不断臃肿;政府与市场的职责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等等。导致社会管理秩序不规范、财政负担不断加重,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事业单位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五 对事业单位改革的建议 第五是坚持精简高效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明确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坚持公共服务向社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坚持事业单位企业化发展,减轻财政负担。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该单位转制的就转制,该财政断奶的就断奶,力求精简高效。已转制为企业的单位,原有的行政执法功能应取消,且收归到政府;单位的债务偿还问题要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与财政共同分担,体现出灵活性。
第六是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一是对农村基础教育要区别对待。1、建议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政府对农村教师实行津贴,而且津贴幅度要大,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保证农村师资质量。农村中、小学教师及学区的老师都认为:改革势在必然,也是出路所在,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是最薄弱的地方,也是大多数老师不安心的地方,跳槽最多的是边远、贫困山区的老师,他们的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生活苦。2、基础教育改革要先城镇后农村,要充实农村师资力量。目前师资浪费也大,非教学人员太多。主要是教育机构庞大,人浮于事,还有许多在编不上岗的现象;同时在师资力量分配上,主要是城里师资力量多余,农村师资力量缺少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将城里的老师多充实一些到农村来,否则农村学校竞聘上岗就谈不上,全部聘上还太少了。3、建议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师生比例。农村学校太分散,大部分农村学校班额很小,不到十几个学生一个班,如果不办班,会给边远乡村学校的孩子造成上学难,办班的话,教育资源利用率又太低,建议争取并校、隔年招生等办法,加大农村学校师生比例,在考虑农村孩子上学方便的同时,适当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4、要改善贫困偏僻地区的教学条件,缩小城乡差别,基层学校的负债,要由财政来解决。 一 调查的意义 目前,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发展缺乏规划,机构不断臃肿;政府与市场的职责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等等。导致社会管理秩序不规范、财政负担不断加重,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事业单位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是对公共卫生防疫要区别对待。公共卫生防疫非常重要,它不同于其它医疗机构,力量要加强。它的改革主要是要加强技术力量,减少非技术人员,加大科研投入。
三是事业单位种类多,性质差别大,也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