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熟的证券市场而言,机构投资者应该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具有成熟的交易理念和运作方式以及多样化的资产组合,从而成为稳定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也成为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美国,四分之一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拥有一只股票,但大多数是通过委托机构投资者进行交易的。象退休基金、保险公司资产、银行信托基金以及投资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是美国股票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的比重不短下降,1980年-1988年期间,个人投资者拥有美国公司发行股票的比重从71.54%下降到58.71%,机构投资者拥有美国公司发行股票的比重明显上身,私人养老金的比重从13.99%增加到16.29%,公共养老金的比重从2.77%增加到7.05%,保险公司从4.92%增加到5.70%,共同基金从2.65%增至5.94%。由于这些投资者主要进行的是长期投资,面对系统风险的增大,必然要求相应的避险工具的出现,以利于机构投资者进行组合的风险管理,这在一个方面也促进了股指期货的出现。
中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已经有较快发展,但还不够,应当继续发展机构投资者,规范其投资行为,为股指期货市场的运作创造出合格的投资主体。
香港发展股指期货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发展股指期货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交易和管理制度。
香港期货交易所(HKFE)是20世纪70年代成立的,最初以棉花、原糖作为交易品种,但因为香港并非主要产区而交易清淡。交易所很快意识到,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其优势在于金融期货的发展。1986年,HKFE正式推出了恒生指数期货合约。
在市场发展之初,高投机的氛围使得期货经济商一味追求高佣金和高交易量,而期货交易所和监管机构对经济商巨额持仓所产生的风险认识不足,监管不力,表现在经济商并没有拥有与平仓合约净值相适应的自由流动资产,也没有严格执行每日保证金结算及追加制度,结果导致了恒生股指期货在1987年10月世界性股灾中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在1987年10月份的股市下跌中,出现了恒生指数期货的买方由于保证金不足而不能履约的现象,尽管香港期货交易所和期货清算公司在当日港股大幅下挫时即要求买卖双方大幅增加保证金,但终究由于恒生指数下跌过快,许多清算公司会员无法补充保证金而影响合约的支付结算。当日,因为买家保证金不足而导致的清算公司会员欠款达到了1亿多港元。虽然香港联交所和期交所于1987年10月20日宣布停市4天,以改善交割状况并平稳投资者的心态,同时在10月26日重新开市前,港府及主要银行和经纪商向期货清算公司提供了一笔高达40亿港元的备用贷款,26日市场重开时,恒生指数仍然下挫了33.3%,恒生期货合约的保证金大幅提升也于事无补。期货清算公司最后动用了20亿港元处理未能履约的未平仓合约,其中最大一笔违约坏账达6亿港元。此后,恒生股指期货的发展收到了制约,随后4年的时间里,恒生股指期货的交易持续低迷。
市场的暴跌也显露了香港期货交易体制和管理上的弊端,之后HKFE对股指期货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整顿,主要措施为:
(1)明确了期交所、结算所的非盈利性质。通过对期货交易所章程的修改,对交易所会员结构、董事局组成的重新架构,扩大了其代表性,同时强调交易收入不能进行分红。如果交易所成为了赢利性的机构,就无法保证大多数会员的权益。对于期交所、结算所性质的重新界定,有助于为会员创造一个公平的交易环境,也有助于市场信心的重新确立。
(2)加强风险管理,强化风险控制,对结算公司进行重组,同时设立储备基金。主要措施包括:完善风险准备金管理制度,香港衍生品市场有储备基金(Reserve Fund)和补偿基金(Compensation Fund)作为期货市场的风险保障。当市场出现大的风险,参与期货交易按金不能弥补交易亏损,结算所可以动用储备基金补偿其他交易所参与者的盈利。当市场参与者因期货交易而破产,其客户的按金无法收回,客户可以向证监会申请调查和补偿,如果情况属实,客户可以得到补偿,客户补偿金的来源是补偿基金。保证风险准备金常年在10亿港元以上,与可能风险的比例在全球时最大的,同时准备金作为流动资金可以随时调动;采用最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随时进行风险计算和控制;经常聘请世界级的风险管理专家进行检查和提出改进意见,并长期聘请世界级专家在交易所任职,为大众投资者提供风险教育、培训的机会;加强与世界先进交易所的合作,引进新的风险管理技术;与银行紧密合作,谋求银行在危机出现时能与交易所进行配合;同时建立了与证监会组织正常紧密的合作与沟通,以重复利用证监会的技术信息以及政治资源,从而将会员及客户违约的风险降至最低;同时加强了对会员资格的审批。这些措施都大大加强了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
(3)针对投资者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交易品种以满足投资者的避险需求。1997年9月12日,HKFE推出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红筹股指数)期货合约,就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对冲买卖、套利的需求。
经过一系列的整顿与改革,HKFE重树了市场信心,交易量逐步回升,其在巴林银行倒闭等重大风险出现时期的良好表现,也表明HKFE抗御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1993年底,HKFE获得英国证券及投资事务委员会的“制定投资交易所资格”,而美国CFTC则于1994年6月开始允许美国个人投资者参与到HKFE的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的交易。恒指期货交易量中大部分来自散户投资者(57.7%),而且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其次是机构投资者(35%)。交易量中78%为投机交易,13.5%为套利交易,8.5%为套期保值。2002年上半年共成交期货和期权合约540万张,其中恒生指数期货交易量占40.8%。这些都表明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交易的成功。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