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标】光热发电冷清开标
光伏产业的大跃进推动了国内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而光热产业从技术到设备,在国内都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本次共有11家企业购买标书,三家企业投标。”1月20日,在北京中土大厦25层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鄂尔多斯光热发电特许权招标项目开标仪式悄然举行,主持人宣布了该项目的投标情况。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50兆瓦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是全国首个太阳能商业化光热发电项目,预计最初年发电量为1.2亿千瓦时。建设、运营、维护等一同打包进行招标,建设周期为两年半,经营期为25年,计划总投资约18亿元。
与光伏发电特许权招标往往数十路人马踊跃拼抢的局面相比,这次招标多少显得有些门庭冷落。
国电电力、大唐新能源和中广核太阳能是这次投标的三家企业,该项目原投资方内蒙古绿能新能源公司已悄然退出了这个项目。“我们实力不够。”一位前来参加开标仪式的绿能新能源公司员工笑着对本刊记者说。
尽管投标者寥寥,作为中国首个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此次开标仪式仍然吸引了业内各方人士的密切关注。到场的不仅有投标企业,还有其他电力公司,以及部分光热发电组件生产商的身影。此次投标采取的是分段开标的方式,开标会上并未宣布最终的中标者。参与此次评标工作的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峰透露,中标结果已经上报能源局,近期就会宣布。
低电价阴影
从风电开始,特许权招标成为中国政府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化、市场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希望通过特许权招标,以“价低者得”的方式,降低上游原材料价格,并以竞标方式发现合理上网电价,以此来制定光伏行业标杆电价,拉动产业发展。只有压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才有可能做大规模,和常规能源发电相比才有竞争力。
上网电价在特许权招标中是最先考虑的因素,在此次光热发电中也不例外。负责参与此次项目的中广核太阳能负责人告诉记者,招标文件中并未规定电价、技术、财务等具体比例,但要求在技术方案通过的前提下,提出最低电价的投标单位为中标者。
“国家能源局希望电价不能高于0.75元/千瓦时,这个价格根本做不了。”中国太阳能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告诉本刊记者,光热发电没形成成熟的产业链,这很大程度拖累了光热发电的上网电价,短期内难以接近光伏发电的水平。他认为,光热产业要想做到光伏产业的水平,至少还需要十多年。
中国已启动两轮光伏发电特许权招标项目,2010年9月开标的第二轮280兆瓦光伏特许权招标中,所有13个项目的最低上网电价报价均低于1元/千瓦时,最高电价为0.9907元/千瓦时,最低电价为0.7288元/千瓦时。
相形之下,光热发电很难与光伏发电在价格上竞争。据孟宪淦介绍,目前市场能接受的光热发电价格为每千瓦时2元-3元。内蒙古杭锦旗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冯玉宽在招标仪式后也告诉本刊记者,电价因素是导致鄂尔多斯光热发电项目滞后的重要原因。
据冯玉宽介绍,鄂尔多斯项目大约于2006年启动,那时与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相差不大,但现在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由当时的每千瓦时4元多,下降到目前的1元左右,让光热发电望尘莫及。
这一项目本是中德政府的合作项目,由内蒙古绿能新能源公司与德国太阳千年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近几年该项目一直陷入停滞,招标也没有进展。原定于2010年一季度招标,电价方案一直悬而未决,导致招标时间一再拖延。
“实力不够”的绿能新能源退出该项目后,实力雄厚的国企悉数入场,但多数企业仍在观望。华电集团在五大电力集团中最早涉足光热发电,对鄂尔多斯项目也显得颇为谨慎。
“鄂尔多斯项目的经济性不是很好。”华电集团有关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华电集团对鄂尔多斯项目考察后认为,虽然鄂尔多斯光照条件不错,但上网电价太低,并综合考虑风沙、水源以及地理纬度等条件,还是放弃该项目。
光热前途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