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应急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

大律师网 2016-12-17    0人已阅读
导读:应急求援时的事故状态是个非常态。按事故致因理论的能量说,事故状态是能量的不受控制和约束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不明确的情况下,救援人员很容易受到伤害。已发生多起救援应急求援时的事故状态是个非常态。按事故致因理
应急求援时的事故状态是个非常态。按事故致因理论的能量说,事故状态是能量的不受控制和约束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不明确的情况下,救援人员很容易受到伤害。已发生多起救援
应急求援时的事故状态是个非常态。按事故致因理论的能量说,事故状态是能量的不受控制和约束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不明确的情况下,救援人员很容易受到伤害。已发生多起救援人员很容易受到伤害的事实,提醒人们注意救援人员的自身防护。在崇尚“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最小的代价将事故的损害降到最小的程度,尽量不发生救援时的二次伤亡。救援人员的作业状态不同于任何其他正常状态下工作的人员,在人、机、环这个均衡系统受到破坏的情况下,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这个安全生产的最后屏障也就成为他们的重要生命线。 1 个体防护要求 国家对不同的生产作业场所均有佩戴个体防护用品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样应适用于应急救援人员,个体防护用品是根据生产过程中不同性质的有害因素,采不同方法,保护肌体的局部或全部免受外来伤害,从而达到防护目的的用品。要求如下: (1)接触粉尘作业的工作场所需穿載防尘防护用品:防尘口罩、防尘眼镜、防尘帽、防尘服等。 (2)接触有毒物质作业的工作场所必须穿戴防毒用品;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 (3)有物体打击危险的工作场所必须戴安全帽、穿防护鞋。 (4)层高2m以上作业的场所必须系安全带。 (5)从事可能造成对眼睛伤害的作业,必须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具。 (6)从事有可能被传动机械绞辗、夹卷伤害的作业,必须穿戴全身工作服,女工必须戴防护帽,不能戴防护手套,不能佩戴悬露的饰物。 (7)噪声超过国家标准的工作场所必须戴防噪声耳塞或耳罩。 (8)从事接触酸碱的作业,必须穿戴防酸碱工作服。 (9)水上作业必须穿救生衣,使用救生用具。 (10)易燃易爆场所必须穿戴防静电工作服。 (11)从事电气作业应穿绝缘防护用品,从事高压带电作业应穿屏蔽服。 (12)高温、高寒作业时,必须穿戴防高温辐射及防寒护品。 穿戴个人防护用品需注意: (1) 必须穿戴经过认证的合格的防护用品。 (2) 须确认穿戴的防护用品对将要工作的场所的有害因素起防护作用的程度,检查外观有无缺陷或损坏,各部件组装是否严密等。 (3) 要严格按照护品说明书的要求使用,不能超极限使用,不能使用替代品。 (4) 穿戴防护用品要规范化、制度化。 (5) 使用完防护用品要进行清洁,防护用品要定期保养。 (6) 防护用品要存放在指定地点、指定容器内。 事故应急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要求应高于一般作业人员要求,尽管救援时有个别情况影响正常穿戴或使用个防护用品,但也应有可靠的安全措施。救援人员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的本领,切不可冒险蛮干。高温、高寒、高尘、高噪声时要及时更换救援人员,使其TWA值不超过阈限值。 2 个体防护装置的使用与配备 救援人员要熟悉个体防护用品的性能特点,根据事故情况穿戴。 个体防护用品性能要求 安全帽 (1)一般事故场所、 具有冲击吸收性能、耐穿刺 (2)高温、火源场所 具有冲击吸收性能和阻燃性能 井下、遂道、地下工程事故 具有冲击吸收性能和侧向刚性 消防头盔 火灾场所 具有冲击吸收性能、防穿刺、防热辐射、火焰电击和侧向挤压(有面罩、披肩) 消防防护服 火灾场所近火救援 避水隔热服(铝箔表面轧花)200℃耐30min 冰水冷却服(外表面镀铝,内衬44个隔离冰袋) 八五防护服(防水阻燃) 火灾场所 八一防护服(防水不阻燃) 化学事故火灾场所 防化服(衫连裤套衣,表面光滑,隔热防浸入) 消防防护靴 火灾场所 胶靴(防滑、防穿刺、耐交流电压大于5000V) 皮靴(防滑、防穿刺),分普通和防寒型 消防防护手套 火灾场所 分耐水耐磨和防水隔热型,浸水24h无渗漏 过滤式呼吸器 不缺氧的环境和低浓度毒污染环境使用 分为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和过滤式防毒呼吸器,后者分为自吸式和送风式两类 隔绝式呼吸器 可在缺氧、尘毒严重污染、情况不明的生命危险的作业场所使用 供气形式分为供气式和携气式两类。根据气源的不同又分为氧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和化学氧呼吸器;救援时多用携气式 在各类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火灾爆炸事故和化学事故的个体防护。发生这类事故时,非救援人员不要进入现场,救援人员进入现场必须穿戴合乎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 3 化学事故救援人员应达到个体防护分级 (1)A级防护要求:事故生窒息性或刺激性毒物,该事故区域对生命及健康有即时危险(即在30min内发生不可修复和不可逆转伤害)化学事故中心地带;毒源不明的事故现场等的事故救援人员。 (2)B级防护要求:事故产生不挥发的有毒固体或液体,该事故区域对生命及健康的危害小于A级的事故救援人员; (3)C级防护要求:治疗已经脱离化学事故现场的伤害者,尽管伤害者所沾染的毒物不足以对他人造成威胁的临床急救人员。 各级医院急诊科或门诊也要配备少量B级防护服装。因为救援的不仅是现场已经除去沾染的事故伤害者,也要救援自己前来就诊没有经过清除的事故伤害者。医院急诊科要有专门的空间来对可疑的带有化学沾染物的事故伤害者进行洗消。 需要注意的是,C级防护所用的面具的滤毒罐(盒)需要定期更新,每种类型的面具的使用期限同不,这和毒物的种类、浓度、使用者的活动情况等有关。超过使用时限的滤毒罐(盒)中的活性炭失去吸附作用,会使吸入的化学毒物穿透而进入人体,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化学事故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 A级 可对周围环境中的气体与液体提供最完善保护。它是1套完全封闭的、防化学品的服装、手套及靴子,以及1套隔绝式呼吸防护装置。 B级 在有毒气体皮肤危害不严重时,仅用于呼吸防护。与A级不同,它包括1套不封闭的、防溅洒的、抗化学品的服装,它可以对液体提供如A级一样的保护,但不是密封的。 C级 它包括一种防溅洒的服装、配有面部完全被覆盖过滤式防护装置 D级 仅限于衣裤相连的工作服或其他工作服、靴子及手套。 化学事故发生时,首先进入现场的抢救人员一般为消防人员。消防人员通常要“要断火源”或“隔绝火源”,这是为了灭火及增加热阻抗,但不能阻止危险化学品的散发和泄漏。因此,消防机构应装备一定量的呼吸性防护用品,可供其在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找出伤害者并进行抢救。 尽管大部分生物因素事故发生的当时对人体的伤害常无明显的表现,一般要经过一定时间才显露出来,但对生物因素引发的事故救援不能忽视。防护化学制品的个体防护用品多能防护生物危害因素。 根据目前事故多发的情况,公安、环保、卫生等相关部门也要配备一定量的个体防护装置,以备需要现场调查采样时使用。 4 危害因素的辨识与个体防护应对 目前,很多情况下应急事故救援有公安、医护人员和其他人员参与。普通服装包括公安制服和医生制服对防护毒物侵入几乎没有作用。应急事故救援人员要采取正确的个体防护措施。个体防护用品的种类很多,错用个体防护用品达不到防护的目的。因此,必须对事故现场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正确的选用和佩戴防护用品。 个体防护应对措施在事故演习时进行操练,个体防护用品的佩戴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以确保这个安全屏障的可靠。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最新法律资讯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