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丑闻频曝,政府乳品新国标,标准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这难道不荒唐吗三鹿事件暴露我们的奶业标准是那么混乱,暴露了落后的标准和乏力的监管酿成了多大丑闻,也表明国家标准作为奶业的第一道安全门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的奶业标准竟然降低了。
在生乳标准中,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新闻报道称均为“历史新低”、“世界最低”。舆论惊呼“新国标一夜倒退25年”。
物质贫乏下,人们能求得温饱就足够了,物质丰裕后,人们的需求已超越了温饱层次而跃迁到安全、享受等方面,标准当然应该满足这种消费要求。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为提高标准创造了条件。于是,我们看到牙膏的添加标准更加严格了,粽子的卫生标准提高了,可是,我们的奶业标准竟然降低了,而且一降,就倒退了25年。
为什么呢首先是“国情论”,奶业标准不能超越国情,要尊重我们的现实。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就持此观点,他说:“蛋白质含量降低、菌落数放宽,是兼顾行业现实。步子不能走得太前,急于比照欧盟或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乳业会垮了。”黑龙江奶业协会秘书长也表示,我国生乳蛋白质含量较低,生乳新国标下调符合国情。三鹿丑闻曝光后,曾有网络段子戏称问题出在“奶牛”身上,奶牛又把问题归咎于“草”——— 奶源于奶牛,将降低奶业标准的问题归咎于国情,就是说我国的奶牛有问题了,同为奶牛,人家外国的奶牛能产出高标准的奶,而我们的奶牛不好,只能降低标准了。这样的国情论,是对我国奶牛的侮辱。如果奶牛可以说话,也一定又要骂“草”了。
再看“现实论”,中国奶业协会一位专家在回应“标准不进反退”时说:“国际标准没有哪家国内企业做得到,既然我们做不到,那我们还写进标准干吗”甚至有专家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生乳标准对蛋白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户奶农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这就是弃2.95%取2.8%的用心所在。也许只有我们的官员才会有这样的逻辑,以降低标准和牺牲原则去迎合丑陋的现实,而不是以坚守原则和严格标准去改变现实和提高水平。以这样的思维主导决策,我们的乳业如何才能发展,我们的社会如何才能进步如此降低标准迁就落后的生产者和生产方式,中国乳业将永远在低水平层次徘徊。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乳品新国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