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列出了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中包括强制交易行为。强制交易行为是对正常社会竞争的损害,是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损害。它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则。
网友提问:消费者应怎样应对骗术
律师解答:从最初利用消费者的“贪心”到现在利用消费者的“担心”,诈骗的形式在不断翻新,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套出消费者的金钱。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邱建国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有两种人比较容易受骗,一是渴望一夜暴富、有贪心的人,另一种是缺乏基本判断常识的人。邱建国说,消费者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自身要建好3道“防火墙”。
相关法律知识:第一道 提高自身素质
邱建国认为,提高自身素质,是指消费者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以及消费维权知识。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3条规定,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如果消费者了解这一规定,就不会上那些中奖类骗术的当了。再比如分时度假制度,邱建国说,有些国家并没有成为我国消费者自费旅游目的地,如果消费者向相关部门进行咨询,应该不难发现其中的漏洞。
银行业专家也提醒说,消费者应该对电子银行的工作流程有所了解。以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95599在线银行为例,对公共客户来说,拨95599电话或登录网站,可进行公用事业费缴付、手机充值、查询余额、修改密码以及慈善募捐等操作,并没有诈骗分子所要求的转账业务。如果自己不是很了解,可以向朋友或相关部门咨询。
第二道 理性消费杜绝贪念
邱建国告诉本报记者,消费者应该理性消费,树立诚信勤劳致富的观念。不要有贪念,不能期望一夜暴富。他介绍说,有个消费者贪图骗子的香油便宜,但对方要整桶(10公斤)卖,结果消费者买了后才发现桶里上面一层是油下面全是水,这就是不理性、不慎重的消费行为。探究所有的消费诈骗不难发现,以消费者“贪小失大”的原因居多。
第三道 一旦受骗及时举报
骗子的招数总是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如果发现异常动态,消费者应立即拨打有关客服热线进行确认,万一资料被盗,应立即修改相关交易密码或进行银行卡挂失。消费者一旦被骗之后,还要尽快举报,寻求警方等相关部门的帮助。
总之,消费者受骗,大部分是由于无知或无助所致。要避免受骗,除不心存贪念外,多汲取信息以增加常识,遇事勿急、勿躁、多思考、细查证,就可避免许多无谓的损失。
部门、机构应对骗术——用信息公开遏制骗术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