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皖发[2008]6号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落实重中之重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
发布部门: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皖发[2008]6号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落实重中之重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安徽作为农业大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三农”工作思路,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认真落实支农惠农各项政策,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进步。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一往无前的“大包干”精神,把改革创新的主线贯穿于“三农”工作之中,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崛起进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完善粮食直补,增加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增加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继续实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省财政安排促进奶牛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规模饲养和新增良种奶牛进行补贴。构建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发放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一卡通”,把面向农户的各项基础工作做实。切实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三、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各级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今年省财政预算安排新农村建设方面项目支出47.4亿元,比上年增加9.69亿元。各市县要切实落实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的政策,城市维护建设支出一定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积极推进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
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启动玉米振兴计划,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在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围绕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两个关键,认真实施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突出抓好粮食产业带、核心区域和大片建设。统筹粮食生产与淮河治理,把淮河流域作为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加以建设。切实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检测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坚持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抗灾能力。
五、重视“菜篮子”产品生产。实施生猪产业发展“462计划”,力争到2010年全省年出栏商品猪达到4000万头,规模养殖比重增长到60%,年规模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头。抓好奶源基地建设,推进奶业跨越式发展。抓紧建立生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制度。加快皖北黄牛产业发展。切实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政策。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村级防疫员制度。深入推进渔业“三进工程”,加快水产良种场和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认真实施国家油料振兴计划,争取开展食用油料作物政策性保险试点。推动蔬菜规模化种植,促进蔬菜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施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狠抓“五个提升”(即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化精深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用5年时间,努力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00亿元,带动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坚持引进外来企业与发展本土企业并重,进一步优化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切实完善政策,努力培育本土企业品牌。调整完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今年安排中央和省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5亿元、省财政农业产业化资金6500万元,重点扶持粮棉油加工类、畜牧水产加工类等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注重资金的投入效益,强化资金的引导作用,确定有限目标,集中安排投放,特别是要重点支持一批大企业建设生产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确定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开展联合攻关。落实好农产品加工免税政策。
七、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县域突破,全面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努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环境,帮助农民通过多渠道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普遍建立乡镇劳务输出服务平台。加快县乡农民工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速度。扩大“阳光工程”培训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整合城镇教育培训资源,开办农民工课堂。
八、狠抓农田水利建设。结合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以内涝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大中型排涝灌溉泵站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全面完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启动淮河湖洼地治理、一般堤防加固和行蓄洪区调整改造等治淮新三项工程。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开展重要支流综合治理和中小河道的疏浚。编制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增加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坚持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相关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用三年多时间基本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启动实施新一轮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耕地保护。高度重视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把治水与治污结合起来,统筹纳入淮河流域综合治理范围,加大淮河流域污染防治力度,启动实施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开展巢湖、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完善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加大投入,认真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自然生态保护工程。省财政安排4221万元,支持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积极推进以非粮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研究和开发,认真实施国家林油一体化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建设示范项目。推广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加快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建设。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从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投入中,切块安排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等专项资金。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土地治理项目配套资金由省财政安排。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78亿元,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建设高标准农田。
在本页浏览全文>>(共计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
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