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赔偿内容】金钱不是弥补医疗漏洞的“膨胀剂”
农民工唐泽志的妻子在安徽含山县平安医院实施剖腹产时大出血,院方宣布其死亡一小时后,妻子“复生”呼救,丈夫四处磕头下跪哀求院方救人,但医生纷纷躲避……日前唐泽志获得31万元赔偿
“产妇包接包送,权威专家会诊,产后上门服务,免除你一切后顾之忧……”听到如此贴心的广告语,你想犹豫似乎都不行。再配之产妇笑容和孩子刚出生时嘹亮啼哭的画面,看到这样温馨的场景,还有什么理由可动遥再说,即便一些农民工有所质疑,但由于医疗信息的匮乏,求医心急的心理,疑云也渐渐烟消云散。
在精美的广告词包装下,一个个产妇慕名而来,原来这不过是电视台与医院串通一气说得天花乱坠的美丽谎言,联手表演的一场荒诞闹剧。所谓包接包送的医院原来是外部破旧、内部杂乱、血浆匮乏,所谓的专家会诊不过是剖腹产时切除子宫的庸医,产时大出血都无法医治,家属四处磕头也见死不救,还谈什么产后上门服务产妇生命不保,孩子出生后没了妈,如此家破人亡还何来温馨、贴心
面对这一切漏洞,为何不见医疗主管部门介入监督如此重大的医疗事故,即便家属不知求助,为何不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来主持正义、公平,以告慰死者的在天之灵取而代之的是公众见到金钱像“膨胀剂”一样堵住监管、医疗、鉴定等所有程序的漏洞。然而生命面前,金钱是苍白无力的,它换不回鲜活的生命,也无法抚平亲属心中丧失亲人的一生伤痛。
金钱即货币,仅是一种适用符号而已,但人们却赋予了它太多太大的权力,交通伤亡用金钱来赔偿,矿难用金钱来纾解,医疗事故拿金钱来“治疗”……在找不到其他替代品的前提下,金钱成了赔偿“人祸”的“硬通货”,似乎具有刮骨疗伤的效用,一来,镇痛止疼,聊以抚慰亲属受伤的心灵,二来惩罚警戒,对各种“人祸”的制造者经济处罚,以儆效尤。
但无论怎么说,金钱的疗效毕竟是短暂的、有限的,只能镇一时之痛,止瞬间之疼,失去亲人的心灵创伤是无法用金钱来修补的。经济处罚惩治更是如此,尤其是拿公帑来为公职人员失职埋单,其警策意义更是微乎其微,反而容易滋生一种惩罚“依赖症”:工作失职无大碍,饭碗不丢,工资不少,并且还有人埋单。长此以往,试想还有多少医生会苦练职业技术,担负起敬畏生命的职业责任公众的生命何以有安全感因此,金钱不是万能钥匙,它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买到教训,但保证不了错误的自我修复,它能让亲属一时镇痛,但补偿不了死者的生命。
要堵住医疗漏洞,一方面建立问责制,祛除医疗事故拿公帑赔偿的“依赖症”,构建医疗制度的问责制,谁治疗谁负责,谁失职谁赔偿。另一方面健全国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在美国医疗事故以后,由第三方保险公司与患者交涉,保险公司派专人负责对事件的责任进行认定,如果属于院方的责任,则由保险公司对患者进行赔偿。鉴于此,患者不会去找医生。这种机制对医生具有很大约束作用,因为一旦出现事故,医生保险系数就会降低,明年再投保时,保费就要提高,出的事故越多,保费金额越高,这就迫使医生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反观国内,尚未建构类似保险制度,一旦事故发生,医院、医生与患者之间纠葛就没完没了,由于信息不对等,权益博弈往往失衡,在对弈中医方往往逃脱责任,患者的权益无形之中被打折、侵损。由此观之,金钱不是弥补医疗漏洞的“膨胀剂”,反而是医疗事故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