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如退休后投奔子女、派驻到其他城市工作、进城务工等,越来越多的人在就医中遇到难题--报销手续繁琐,在不同城市来回奔波。不少人提出,异地医保不解决将制约市场经济下的人才流动和福利社会框架下的异地医疗,希望出台医疗保障转移、衔接、异地看病的切实可行方案,建立跨地区、跨省份的基本医疗转移结算办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医疗信息网。
为此,《实施方案》指出,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
《实施方案》明确,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
此外,为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实施方案》还提出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合理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控制成本费用。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并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延伸阅读:医保异地接续三年内推行
本报讯前天,人们期待已久的“医改意见”出台。该意见主要确立的是医改回归公益性的方向和目标。至于如何达成该目标,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昨天,国务院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给出了初步答案。
实施方案包括5项改革,分别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之所以说是一个初步答案,是因为深化5项改革,让人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一个长期任务,而此次设定的只是2009年至2011年第一阶段的改革目标。相信日后还将有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改革任务。
另外,方案特别强调,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改革所需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实现改革的目标,经初步测算,2009-2011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亿元,剩下的5000多亿元还需要各地政府投入。因此,从另一方面看,医改第一阶段能不能落到实处,能否让群众感受到变化,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重中之重。
据了解,此次医改受益重点人群是城镇居民,包括一老、一小、无业人员和保姆等灵活就业人员。过去财政对这类居民的投入比较少,加之他们不像企业职工一样是强制参保,因此城镇居民的参保率低,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这类人群一旦患病很容易使家庭陷入贫困。这种局面将在新医改中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