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骂他人是否构成犯罪,需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具体行为判定。根据我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辱骂行为可能涉及以下罪名:
1. 侮辱罪
侮辱罪是《刑法》第246条规定的罪名,指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例如,在微信群、短视频平台公开辱骂他人,导致受害者社会评价显著降低或精神严重受损。一男子因在抖音发布辱骂前女友的视频致其失业抑郁,最终被法院以侮辱罪判处拘役3个月。
2. 诽谤罪
若辱骂内容包含虚构事实并广泛传播,可能构成诽谤罪。例如,捏造他人贪污、出轨等虚假信息并散布,导致他人名誉受损。诽谤罪与侮辱罪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捏造事实。
3. 寻衅滋事罪
对于在公共场所无故辱骂、恐吓他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例如,一男子因长期在小区辱骂邻居,干扰他人正常生活,被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若辱骂情节较轻,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公安机关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对行为人处以5-10日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例如,因邻里纠纷当面辱骂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辱骂行为必须造成实质性危害后果或社会影响。例如,导致受害人精神失常、自杀,或辱骂内容在网络上被转发超过500次、浏览超5000次。根据司法解释,这类数据可作为“情节严重”的量化标准。
报案人需提供完整的证据链,包括辱骂内容的录音、视频、聊天记录截图(需保留原始载体),以及证人证言、医院诊断书等证明损害后果的材料。
行为人需存在故意辱骂的恶意,而非情绪宣泄或无心之言。例如,多次针对特定对象辱骂,或使用歧视性语言攻击残疾人、妇女等群体。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结合聊天记录、过往矛盾等综合判定主观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