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伤残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受伤人员的伤残状况,包括器官缺损、功能障碍、医疗依赖和护理依赖等情况,将伤残程度分为十个等级,从第一级(100%的伤残程度)到第十级(10%的伤残程度),每级相差10%。具体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
一级伤残: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意识消失;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而卧床;社会交往完全丧失。
二级伤残:日常生活需要随时有人帮助;仅限于床上或椅上的活动;不能工作;社会交往极度困难。
三级伤残:不能完全独立生活,需经常有人监护;仅限于室内的活动;明显职业受限;社会交往困难。
四级伤残: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间或需要帮助;仅限于居住范围内的活动;职业种类受限;社会交往严重受限。
五级伤残: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需要指导;仅限于就近的活动;需要明显减轻工作;社会交往贫乏。
六级伤残: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但能部分代偿,部分日常生活需要帮助;各种活动降低;不能胜任原工作;社会交往狭窄。
七级伤残: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严重受限;短暂活动不受限,长时间活动受限。
八级伤残: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部分受限,远距离活动受限;能从事复杂工作,但效率明显降低;社会交往受约束。
九级伤残:日常活动能力大部分受限;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社会交往能力部分受限。
十级伤残:日常活动能力轻度受限;工作和学习能力有所下降;社会交往能力轻度受限。
法律依据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4.4
本标准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划分为10个等级,从一级(人体致残率100%)到十级(人体致残率10%),每级致残率相差10%。致残程度等级划分依据见附录A。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4.5
依据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破坏、功能障碍及其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适当考虑由于残疾引起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因素影响,综合判定致残程度等级。
交通事故认定书在法律中是有效的,它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对交通事故现场勘察、技术分析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分析查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责任后所作的技术性结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一种证据。
作为证据,当事人可以就交通事故认定书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提出质疑,法院应依证据规则审查其效力性及证明力。若有其他证据证明其存在错误,法院不应采信该证据,而应以自己审理认定的事实作为定案根据。
此外,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经过,道路交通事故证据及事故形成原因分析,当事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或者意外原因,以及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名称和日期等内容。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
以上是关于“2024如何划分交通事故伤残等级?”的详细内容,大律师法务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其他详细的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咨询大律师网,这里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律师来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