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社保基金对五级工伤的赔付比例?

大律师网 2024-03-21    100人已阅读
导读:社保基金对五级工伤的赔付,主要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以及就业补助金等。其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18个月本人工资,伤残津贴按月发放,具体比例依据各地规定执行,就业补助金则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按照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支付。

社保基金对五级工伤的赔付比例?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五级工伤职工享有以下待遇:首先,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其次,职工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本人工资的7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若职工自愿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工伤保险基金还应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法律依据】

1.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2. 各地关于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支付标准,可参考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相关实施办法或规定。

企业对五级工伤员工应履行哪些义务?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对五级工伤员工应履行以下义务:

1. 医疗待遇:企业应当支付职工因工受伤所需的全部医疗费用,包括治疗费、康复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等。

2. 工资福利待遇:在停工留薪期内,企业应按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的标准支付工资。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3.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五级工伤职工将依法享受18个月本人工资标准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4. 伤残津贴:五级工伤职工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本人工资的70%,并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5. 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的待遇:若企业与五级工伤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除按规定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外,还应协助其办理相关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手续。

【法律依据】

1.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条至第三十六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3. 地方关于贯彻执行《工伤保险条例》的若干规定等地方性法规。

以上内容仅为简要概述,具体适用还需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相关地方性法规进行解读。

五级工伤能否解除劳动关系?

五级工伤属于较为严重的工伤等级,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的,可以保留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如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原则上,五级工伤职工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关系解除。

劳动者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也有权提出解除劳动关系。例如,工伤职工本人愿意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经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关系,并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同时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法律依据】

1.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

2.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五级工伤职工可以保留劳动关系并接受相应待遇,也可以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与用人单位协商解除劳动关系并获取相应的补偿。

五级工伤职工可获得由社保基金支付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及按月发放的伤残津贴,如选择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还可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赔付比例需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政策进行确定,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寻求专业法律咨询以确保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温馨提示】根据当前问题的经验总结,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审判尺度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当您遇到法律问题时,我们建议您尽快寻求专业律师的咨询。大律师网作为您身边的法律服务平台,拥有3万+高效率、服务评价好的专业律师团队,您可以直接在线咨询我们,省时又省心!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