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未遂如何影响量刑?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意味着,尽管犯罪未遂同样构成犯罪,但由于犯罪结果并未实际发生,且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存在未能实现犯罪目的的客观因素,因此在定罪量刑时,法院通常会在既遂犯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刑罚程度。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未遂与既遂在定罪量刑上有何不同?
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是刑法中对犯罪形态的两种基本分类,它们在定罪量刑上存在显著差异。
1. 犯罪未遂: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对于犯罪未遂,法律原则上规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因为犯罪未遂的社会危害性通常小于犯罪既遂,行为人没有实现犯罪目的,客观上对法益的侵害程度相对较低,但在主观恶性上可能并无明显区别。
2. 犯罪既遂:犯罪既遂则是指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的所有要件,实现了犯罪预设的目的。对于犯罪既遂,应按照法律规定该罪名的法定刑进行量刑,因为既遂犯的行为已经完全满足了犯罪构成,对社会法益造成了实际的危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刑法分则中的各个具体罪名所设定的法定刑均是对犯罪既遂形态而言,如盗窃罪、故意杀人罪等,当认定为犯罪未遂时,将依据上述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在法定刑范围内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犯罪未遂虽然也属于犯罪,但在司法实践中,考虑到行为人的犯罪意图并未完全实现,以及犯罪后果相对较轻等因素,我国刑法规定了对犯罪未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犯罪未遂都会必然得到减轻的判决,具体的量刑还需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如犯罪性质、手段、社会危害性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和判断。
〖温馨提示〗想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法律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当您陷入法律纠纷时,欢迎访问大律师网,我们将为您提供全国范围内的专业律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