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和诽谤在法律上是有区别的,以下是关于两者的详细分析及相关法律条款:
1.行为方式:
造谣:主要是捏造并散布虚假的事实,其重点在于“造”,即无中生有地编造信息。
诽谤:是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其强调的是对已有的事实进行恶意散布。
2.主观故意内容:
造谣: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意图扰乱社会秩序的故意。
诽谤:行为人主观上主要是为了损害他人的名誉,具有贬低他人人格的故意。
3.客体:
造谣: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社会管理秩序。
诽谤: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
4.情节要求:
造谣:对情节严重的要求相对较宽,只要实施了造谣行为,就可能构成犯罪。
诽谤:要求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如手段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当谣言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并依据相关法律条款维护自己的权益:
收集证据:
首先,要收集与谣言相关的所有证据,包括谣言的内容、传播渠道、传播范围等。
这些证据将有助于后续证明谣言的存在及其对自己的影响。
报警处理:
如果谣言已经严重扰乱了自己的正常生活,或者对名誉造成了损害,应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警方将会根据相关法律条款进行调查处理。
法律诉讼:
如果谣言已经构成了诽谤、侮辱等违法行为,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追究造谣者的责任。
可以咨询专业律师,了解具体的法律程序和诉讼要求。
公开澄清:
在合适的平台上公开澄清事实,让公众了解真相,减少谣言的负面影响。
澄清时,应提供确凿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说法。
心理调适:
谣言可能会对个人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困扰。
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支持,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以上则是关于“诽谤罪”的详细内容,大律师网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大律师网的在线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