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应该加重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处罚

大律师网 2015-03-10    0人已阅读
导读:作为反腐败最锋利的武器之一-刑罚的惩戒,无疑在这场刀光剑影的斗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我国当前的刑法领域,尚存有一些缺憾,使得反腐倡廉的立法本意无法得到全面、切实的体现,较为突出的就是颇具争议的巨
作为反腐败最锋利的武器之一-刑罚的惩戒,无疑在这场刀光剑影的斗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我国当前的刑法领域,尚存有一些缺憾,使得反腐倡廉的立法本意无法得到全面、切实的体现,较为突出的就是颇具争议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1979年刑法对于贪污贿赂犯罪只

作为反腐败最锋利的武器之一-刑罚的惩戒,无疑在这场刀光剑影的斗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我国当前的刑法领域,尚存有一些缺憾,使得反腐倡廉的立法本意无法得到全面、切实的体现,较为突出的就是颇具争议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1979年刑法对于贪污贿赂犯罪只规定了两种具体的罪名:贪污罪(155条)、贿赂罪(185条)。贪污罪归在侵犯财产罪中,贿赂罪归在渎职罪中。 1982年,根据社会上贪污贿赂犯罪猖獗,严重危害国家的廉政建设和国家机关公信度的实际状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的决定》(下称《决定》),对刑法第185条第一款和二款规定的受贿罪的法定刑,由15年有期徒刑提高到死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贪污贿赂等犯罪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原有的法律已不能适应同贪污贿赂犯罪作斗争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通过了《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下称《补充规定》),对刑法、《决定》规定的犯罪,贪污罪、贿赂罪的定罪处刑作了具体规定,并补充规定了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和隐瞒境外存款不申报罪,为司法机关打击贪污贿赂犯罪提供了新的武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作为新型罪名首次出现。

  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 1997年刑法,将贪污贿赂罪专门列为一章,从整体上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第39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这就是当前我国法律对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规定。

  何谓“来源不明”字面上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确不知来自何处;二是知道,但就是不说或虚假陈述。有谁真的不知道自己口袋里的财物来自何处呢因此第一种情形应是少而又少的,主要应当作第二种解释。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些大家都不陌生的案例:

  [案例1] 1998年3月,哈尔滨市原副市长朱胜文因受贿34.5万元,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因60.1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案例2] 1999年9月,原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黄世军,因受贿23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财产5万元;因416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案例3] 2000年8月,原山东省邮电管理局运行维护部电源专业技术主管、高级工程师崔忠良,因侵吞公款21.7万元,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7万元;因283.5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案例4] 2001年10月,原沈阳市副市长马向东,因收受贿赂930万元,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因1069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不难看出,21.7万—283.5万,死缓—3年有期徒刑;930万—1069万,死刑—5年有期徒刑;同一主体,同样是排除在合法收入之外的不义之财,量刑是如此悬殊。

  毋庸置疑,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设立旨在加大对于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根除腐败,倡导和维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在初期也确实收到了成效;但同样存在的问题是,随着反腐斗争的复杂和深入,这一罪名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成为一个避风港,这与大张旗鼓的反腐声势和强劲力度也不相和谐。

  量刑过低与犯罪数额庞大形成巨大反差。不少犯罪分子放松思想教育,私欲膨胀,铤而走险,贪污贿赂涉案数额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经济犯罪的查证本就十分困难,加之不少案件案发于当事人离开原工作岗位之后,难度更大,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量刑过低、定性数额标准过高,一定程度上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一条避重就轻的捷径。只要死咬住不认罪,就只能依照量刑最轻的本罪来定罪处刑,产生侥幸的心理是显而易见的。查实的按原罪处罚,如果查不实,就讨了大便宜,实实在在地钻了法律的空子。于是便出现了贪污数十万元被处极刑,而敛财千万、影响极坏的只是5年有期徒刑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最新法律资讯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