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左卫民 刑事诉讼 运行机制 实证研究 解读:四川成都刑事律师 成安律师
法律的生命一直并非是逻辑,法律的生命一直是经验——美国本杰明.卡多佐
本书是左卫民教授试图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来探讨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一次努力的结晶。近年来,左卫民教授认识到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挫败与的盲区相关联,尤其与对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的把握不够紧密相关。在继续坚持多元理论视角研究的同时,左卫民教授也开始更多关注以实证方式把握与研究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运行状况。本书是左卫民教授及其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此方面努力的集中展现。左卫民教授是我的硕士及博士生导师,左老师钻研的精神,奋进的精神,勇于挑战的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卫民教授的反传统的法律研究非常值得学习和研究,我向每一个热爱法律的人推荐这一本法学精品。
《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是左卫民教授及其所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实证方法对我国刑事诉讼领域进行的开拓性、创新性研究的成果,一经问世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并得到了法学界核心群体的首肯。全书分为全书共分十三章,本书的每一章既是一篇独立的文章也是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进行考察与研究。
第一章侦察到案制度.从现实到理想,本章通过公安局及法院数据统计、问卷统计及样本统计的调研方法,研究、、留置、口头传唤、抓捕等到案措施的适用,对法定到案措施:传唤、拘传适用率低下而非法定到案措施:口头传唤、抓捕、留置等成为人员选择的适用错位原因进行解读,并从坚持犯罪控制与人员保障相平衡的理念出发进行了改革的设想。
第二章认真对待侦察讯问.用实证的方式对侦查讯问过程中产生的不当与非法讯问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侵害给予关注,研究讯问中的高认罪率及其实现的方式及原因,并对讯问的改革提出中长期方案及长期方案两种模式。
第三章被规避与替代了的搜查程序.在中国,无论是立法、司法时间还是理论研究,搜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本章以对抽样案卷中的统计数据作为定量分析的依据,以访谈所获得的信息及案卷中的相关法律文书样本作为定性分析的参照,展开对搜查措施的实践运行状况研究。
第四章侦查制度:问题与出路.本章认为侦查羁押的期限配置与其负担的查证保障功能之间不成正比,其中期限的配置尤其不合理,逮捕阶段查证保障功能微弱,却配置长达2个月之久的期限,而查证保障功能较强的刑拘阶段仅配置0天,两种期限的配置产生轻重倒置,并就此提出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微调方案,中调方案和大调方案。
第五章侦查中:从功能背离到制度改革.本章通过统计、访谈、观察与检察档案资料的调查方法,对取保候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统计中发现,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员未被移送,分析的结果证明:取保候审的话语功能与预期的主要功能差异较大,其主要方面不是自由保障,而是侦查保障;取保候审的实践功能与话语功能背道而驰,主要表现为案件消化,这是一种规范外功能。认为应通过衡平权利与权力的需要,构造一个权利技术与权力技术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参与性的程序。
第六章:功能与适用.本章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监视居住的适用状况进行一个简要考察,认为监视居住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一个是监视居住的羁押化倾向,另一个是适用率低下,并提出有正对性的进行制度改革的建议。
第七章侦查中的律师——以律师会见制度为重点本章从律师会见比例及案件类型,律师提出会见和侦查机关安排会见程序,律师会见的时间出发考察律师在介入的实际状况,探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倒置制度运作走调变形的症结,尝试探索一条既符合法治与人权保障最低限度普适性标准,又切合中国特殊国情与转型期语境的改革之路。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
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