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16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面临的瓶颈有哪些,如何解决

大律师网 2016-12-04    0人已阅读
导读:国有企业和国有控制企业,都有国家参股的因素,毫无疑问会受到国家的控制。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那么,2016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面临的瓶颈有哪些,如何解决呢下面,小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面临的瓶颈

国有企业和国有控制企业,都有国家参股的因素,毫无疑问会受到国家的控制。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那么,2016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面临的瓶颈有哪些,如何解决呢下面,小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面临的瓶颈:

1、产权关系界定不明,政企、政资还没有真正分开。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不仅是因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没有界定清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所有者层次有问题。国有企业产权是全民所有,全体国民以委托-代理制的方式使得归自己所拥有的财产进入经营过程。如果企业的产权不清晰产权,委托-代理结构就不会规范。而委托-代理结构不完善,委托-代理者之间就不是一种责权利

2、管理体制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组织结构模式化,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有企业没有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和思想观念都不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生产经营、劳动人事、收入分配、技术进步等没有形成有效机制,缺乏活力;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布局分散、整体素质不高以及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需要压缩,一批技术设备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需要淘汰;还有由于工作中的盲目性而导致的重复建设,致使一批企业陷入困境,有的企业和项目,虽然不是重复建设,但由于资本金严重不足,高负债经营,也难以生存。

3、存量不动、动增量,是国企改革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设置的一种措施。这一安排重要的考虑是担心国有资产的流失,经济学者对此称为“国企改革后遗症”。增量有限,国企发展后劲不足。而存量资产仅国有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份约3万亿,占整个上市公司总市值的三分之二。存量资产的流动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只有存量资产动起来,国企才在真正意义上有了一定的竞争力。

4、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到位,风险控制和管理有缺陷。首先表现在对企业奖罚制度上没有具体、清晰、规范的要求。激励不足是目前国企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国企在工资、薪金等倾向性物质激励方面较外企或民营企业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骨干人员的收入相差更加明显。国企不仅正激励不足,而且负激励也严重不足。国企经营者只负赢不负亏,没有建立起真正对国有资产负责任的机制。 现有的一些制度由于缺乏标准,在实际中难以操作和执行。其次,政府的决策和企业的决策在一些问题上被混淆,造成一些职责无法区分。再次,企业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的意识不到位,制度建设上有漏洞。怎样建设科学的管理体系、风险防范机制,真正体现谁决策、谁负责的考核管理,是企业目前遇到的实际问题。

5.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目前,我国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层,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人员作统一的规划。企业培训工作通常与人事部门分离,一般由业务部门负责进行短期培训。而且,这种培训多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眼前利益,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

解决办法

(一)、从国有企业改革本身来看

1.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 实质是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的微观实现形式。

2.进行了国家100 户、地方2343 户试点, 取得以产权改革为关键、以市场经济为依据等经验。

3.摸清并着手解决了产权改革、政企分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企业家造就等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二)、从国有企业本身机制来看

1、初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理顺产权关系, 职业化企业家逐步成长, 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不断减少, 企业拥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初步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

(三)、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来看

1、是国有经济掌握着社会总资产中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 牢牢控制着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基础和命脉的部门, 发挥着主导作用。

2、国有经济是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扩大对外开放的中坚力量, 建设资金的重要源泉, 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基础,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的关键。

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改革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 目标还没有实现。我们面临的困难是不少的, 挑战是严峻的,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工作是艰巨的。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最新法律资讯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