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召回】食品召回制度之基本框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关乎个人生命健康,更关乎人类的生存发展,因而在各类别产品召回制度中受到更多关注。按照我国《食品召回管理规定》,食品召回指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学理上,有学者认为食品召回是指为保障公众人身安全健康,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在获悉其生产、进口或销售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时,依法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及时通知消费者,并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缺陷食品,予以更新、赔偿等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以消除缺陷食品危害或者在政府主管部门颁布缺陷食品强制召回令后,采取补救措施的制度
从食品召回制度的设计初衷与实践效果分析,该制度具有预防性、无偿性、大众性、实体法与程序法兼容性等特征。所谓预防性是指食品召回制度的功能在于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或者阻止其进一步扩大,从而防止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利益受到侵害。该制度有利于防患于未然,避免该类产品大规模损害的发生.无偿性是指生产商、经销商、进口商必须依照法律程序无偿地召回不安全食品.因为不安全食品的产生责任在于生产者一方,消费者是受害者,所以经济损失必须由生产者承担,这也是实质正义的必然要求。大众性是食品召回制度最典型的特点,因为相比而言,汽车、玩具等产品召回涉及的只是一部分消费者,而食品消费是所有人都需从事的活动。
此外,食品召回制度既有实体法的内容,也有程序法的规定,两者相互兼容,程序性特征又催生出期限性特点。程序性是指不管是主动召回还是被责令召回,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违反程序将导致相关主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期限性是指不安全食品的召回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尽快进行,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防止危害扩大。期限性特点还源于食品消费的本身特点,因为食品消费是一次性的,且有保质期的限制,消费者通常不会囤积食品,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再到食用的时间间隔很短。倘若食品的召回稍有迟延,就会造严重的后果
目前,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日本都建立了较为完善食品召回制度,但各国主管机构、召回类型、召回类别、召回程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通常是受到各国宪政体制、历史民俗及法律传统的影响,但并未影响制度实施效果。
首先,在食品召回制度实施主管机构方面,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疫局主要负责监督肉、禽和蛋类产品质量和缺陷产品的召回,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主要负责农业部食品安全检疫局管辖以外的产品的召回。加拿大食品检验署食品安全和召回办公室协调全国的食品召回工作,其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食品安全机构,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食品检验系统和信息系统,该机构设国家级的食品召回官员、地区召回协调员及区域召回协调员。食品安全和召回办公室的职责是对食品召回进行统一的决策,负责食品突发事件的监管,统一与国际食品紧急事故办公室的联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食品召回由澳新食品标准局主导进行,该局设有专门食品召回协调员,各州或领地也设立召回协调员;如此,中央和地方的食品召回协调员以及责任人构成其食品召回最基本的三个参与者,他们分别代表中央、地方和企业,三方各司其责,保证了食品召回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不管是分权监管,还是集权监管,职权清晰、责任明确是实施有效监管的条件。
其次,各国食品召回类型上大致类似。根据召回发起者的不同,美国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主动召回,即企业自愿发起的食品召回;第二,要求召回,即企业没有主动进行召回,监管部门直接要求对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实施召回并且承担主要责任;第三,指令召回,即婴儿配方食品以及在州际间销售的各种牛奶如果出现不安全因素,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有权发布强制性命令要求实施召回。加拿大的食品召回分为自愿召回以及由政府强制执行的召回。强制召回由加拿大食品检验署发布召回令,违反召回令将被视为有罪,可判处5万美金以下的罚金及6个月以下的监禁。日本的食品召回分为强制召回和自愿召回。强制召回是由主务大臣在法律权限范围内,强制生产商或经销商实施的召回;自愿召回是指主务大臣没有下达强制实施的命令,由生产商或经销商根据自身判断实施的召回。
再次,在召回分级制度中,美国区分三个级别:第一级是危害最严重的,消费者食用了这类产品将肯定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第二级是危害较轻的,消费者食用该类食品可能不利于身体健康;第三级是消费者食用这类食品不会引起不利于健康的后果,比如贴错产品标签、产品标识有错误等。食品召回级别不同,召回的规模、范围也不一样。 加拿大的食品召回根据其危害健康的程度分为三级:一级召回适用于食用不安全产品后,存在严重危害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的可能性情形。一级召回一般需要发布警报。二级召回适用于食用不安全产品后,将有可能造成短期内有害健康的后果,或者造成严重危害健康后果的可能性较小的情形。二级召回可以发布警报。三级召回适用于食用不安全食品后,基本上不会导致任何有害健康的后果的情形。三级召回一般不需要发布警报。
各国召回分级制度建立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之上,召回级别不同,其风险管理要求也不同。应当实施一级召回的,就不能以二级召回或者三级召回代替,因为这样不能完全消除最严重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同样,应该实施三级召回的,也不能将召回级别提高到一级或二级,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社会上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使得人心惶惶。级别的人为提高会导致企业成本的不必要增加,如超出了企业所能承受的极限,还会导致企业破产,这对企业也是不公平的。美国是按照缺陷食品的危害程度对食品召回进行级别划分的,澳大利亚的分类依据却是销售渠道和销售范围。后者的分类方法具有简单明了的优点,易于快速的决定召回级别,从而迅速进行召回,减少缺陷食品在社会上的危害。
此外,在召回程序方面,各国设置了严格的法律程序。严格的程序是实质正义的可靠保证,也保障食品召回制度的实施效果。美国的食品召回主要步骤包括企业报告、主管机构评估、制定召回计划、实施召回计划,该程序对美国食品安全良好状况的形成功不可没。加拿大的召回程序分为五个阶段:调查及进行危害确认阶段;风险管理和战略决策阶段;召回实施阶段;召回有效性验证阶段;跟踪及后续工作阶段。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食品召回程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建立召回委员会,进行危害/风险评估,决定召回水平,决定召回中应通知的人,决定通知和收回产品的方式,召回产品的处置,公布召回评估报告。
最后,美国、欧盟以及澳大利亚还建立了食品溯源体系。可溯源性是食品应具备的品质,它是通过溯源系统追踪食品或食品成分在生产过程和食物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信息来实现的。通过食品追溯系统,可以确保识别产品批次及其与原料批次、加工和分销记录的关系,能够迅速地确定污染和劣质成分的源头和终点,有助于监测和提高食品的质量。美国利用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给每件商品标码、配备电子标签,并保存必要的生产经营记录,以便进行追踪。发现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后,利用信息技术扫描标码标签马上就可以查到问题源头。在欧盟,牛一律有标识,所有牛在欧盟范围内的一举一动,都由网络计算机系统追踪监测。屠宰场要保留动物的详细资料,并标定宰杀后的畜身的来源。畜身要盖上有关屠宰场的印记。畜肉上市都带一份“身份证”,标明其来源和去向。如此操作,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风险管理人员能够迅速认定有关食品,设法准确地禁售禁用危险产品、通知消费者或负责监测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必要时沿整个食物链追溯问题的起源,并加以纠正。澳大利亚法律规定,食品的生产商应该对所生产的产品做以下记录:每批产品从原料到最后产品的完整记录;所有原材料和散装产品的使用和处理记录;已购买终端产品的客户的详细信息记录。食品的分销商、进口商、批发商也应该建立食品记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