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国际专利授权的标准与国内有何异同?

大律师网 2024-03-05    100人已阅读
导读:国际专利授权的标准与国内标准在基本原则和流程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具体细节及执行力度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审查制度、申请程序、保护范围以及法律依据等方面。

国际专利授权的标准与国内有何异同?

1. 审查制度:国内专利授权主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相关实施细则,采用实质审查制度,即对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都进行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实质性审查。而国际专利授权,尤其是通过PCT(专利合作条约)途径申请时,初步阶段仅进行形式审查,实质审查则由指定国家或地区的专利局根据各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法进行。

2. 申请程序:在国内申请专利只需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而在国际专利申请中,通常首先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交PCT申请,然后进入指定国家或地区阶段进行实质审查并决定是否授权。

3. 保护范围:各国对于专利权的保护类型、保护期限、强制许可条件等规定有所不同,这将直接影响到国际专利的授权标准和保护力度。

引用法条:

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

国际专利申请在中国生效需履行哪些手续?

国际专利申请在我国生效,主要涉及的是《专利合作条约》(PCT)下的进入国家阶段的手续。根据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国际专利申请要想在我国获得专利权,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进入国家阶段:申请人应当在自国际申请日起30个月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进入国家阶段的书面请求,并缴纳相应的费用。此阶段通常包括提交中文译文、权利要求书以及摘要等。

2. 实质审查:进入国家阶段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对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以确定其是否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专利授权条件。

3. 公布和异议:专利申请经过初步审查合格后予以公布,公众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对该申请提出实审请求或异议。

4. 授权决定:如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符合授权条件,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作出授予专利权的决定,申请人需办理登记手续并缴纳专利年费,此后专利权在我国正式生效。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0条:“依照专利合作条约提出的专利国际申请,其进入我国国家阶段的程序适用本法以及国务院、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关于专利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的有关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06至110条,详细规定了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的具体程序和要求。

3. 《专利合作条约实施细则》的相关条款,对于国际专利申请进入指定国的程序进行了国际层面的规定。

国际专利申请在我国生效的过程是一个既遵循国内法又参照国际规则的过程,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操作。

国际专利优先权如何在专利法中规定?

国际专利优先权是指根据《巴黎公约》的规定,申请人在首次向一个缔约国提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后,在一定期限内(发明和实用新型为12个月,外观设计为6个月)向其他缔约国提出同样主题的专利申请时,可以以其首次申请的日期作为在后申请的申请日。这意味着,如果在此期限内他人公开了相同发明创造或设计,该在后申请仍可享有优先权,不受此公开的影响。

在专利法中,对国际专利优先权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具体而言:

1. 《专利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或者自外观设计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

2.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进一步明确了国际优先权的具体要求和程序,包括提供在先申请文件副本、注明优先权事项等。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九条:“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申请人自外观设计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申请人要求优先权的,应当在申请的时候提出书面声明,并且在三个月内提交第一次提出的专利申请文件的副本;未提出书面声明或者逾期未提交专利申请文件副本的,视为未要求优先权。”

同时,《巴黎公约》关于优先权的规定也是我国承认并执行国际专利优先权的重要国际法依据。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专利授权,其核心原则都是基于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因各国法律环境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在进行专利布局和申请策略制定时,应充分了解并考虑国内外专利授权标准的异同,以便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保护自身的创新成果。同时,随着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断融合和完善,国际与国内专利授权标准间的协调与统一也将日益增强。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